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1届学术年会 >对华北第四系泥河湾层研究的发展与回顾

对华北第四系泥河湾层研究的发展与回顾

摘要

对“泥河湾层”地层、古生物和古人类遗迹的研究,已有近90年的历史,人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外学者研究阶段(1921~1949年)。1921年法国神甫文森特到阳原泥河湾主持泥河湾教务期间,收集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陪同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到泥河湾考查,同年发表论文将泥河湾村附近的地层分为两层,下部称泥河湾层,上部称土洞层。1927年巴尔博等将上述两层合并,把黄土层以下和“红色粘土”层以上的地层合称为“泥河湾层”,并认为其时代相当于欧洲的维拉方期。rn 1930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等发表了《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著,“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就此确立。1930年~1941年间德日进及桑志华将“泥河湾层”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主要由白色粘七组成,为上维拉方期;下部主要由砂砾岩组成,为下维拉方期。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建议欧洲的维拉方动物群及其相应陆相地层作为第四纪早更新世的代表,中国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方动物群相似,因此其所在地层可以进行对比,随之,“泥河湾层”就作为与维拉方组时代相当的中国北方第四纪早期标准地层之一。rn 新中国成立后,对“泥河湾层”转向由中国学者占主导地位较广泛深入的的研究阶段。主要有1954年存纪念中固猿人发现25周年大会上,我国地质工作者把“泥河湾层”时代定为早更新世,并成为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1957年贾兰坡、王建提出了“泥河湾期地层柱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的观点。rn 1964年王克钧等把泥河湾层改称为泥河湾组。以后“泥河湾层”和“泥河湾组”并存。1976年贾兰坡、卫奇论文指出通过“许家窑遗迹的发现,证明泥河湾层”上部还包括晚更新世的沉积。随着七八十年代对泥河湾层(或)组的深入研究,对原有的传统观念提出越来越多的疑议,其中具代表性的有:1978年吴子荣提出“泥河湾层上部可能有中更新统存在”。1988年于淑芳发现泥河湾层上部普遍存在布伦赫斯正极性世与松山倒转极性的界线,证实了泥河湾层有中更新统存在。1984年陈茅南等根据1924年巴尔博曾首先划分出泥河湾层和土洞层的事实,结合近些年发现泥河湾层上部有中更新统的存在,因此将上部中更新世地层命名为小渡口组。同时将贾兰坡等在许家窑古人类遗址发掘中发现出的“泥河湾层上部还包括晚更新世沉积的地层,命名为许家窑组”。rn 特别应提出的是1982年贾兰坡、卫奇在《地质学报》论文曾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我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1991年卫奇在“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地质序列”一文中全面报道了古人类遗址的重大发现,并列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遗址地质序列。2001年朱日祥、鲍立克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将阳原小长梁泥河湾文化遗迹年代确定为距今136万年。至此小长梁作为公认的人类活动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m 青铜通道第一层台阶上。rn 令人惊喜的是近些年的在阳原马圈沟遗址文化层(属小长梁遗址层以下层位)发现有大量文化遗址,美国布朗用古地磁测定其年代为早于距今180万年,可能达到200万年,朱日祥测定为166万年。由此证明,马圈沟遗址是泥河湾层最低层位,是东北亚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同时也是东亚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并有可能找到更古老的人类遗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