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摘要

目的:总结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发病及表现特点,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在充分减压的同时,实施矫形内固定的疗效观察。rn 资料与方法:自2000年7月~2007年8月4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本组男性16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4.29岁(64~76岁),病程2个月~30年,以体力劳动者居多,临床症状以顽固性下腰痛并难以负重和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腰部活动和负重时疼痛加重,部分患者感觉、肌力减退。查体腰部可见侧凸和/或后凸畸形,腰部压痛、叩痛,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阴性。影像学检查中,X-Ray显示脊柱退变和侧凸和/或后凸畸形,以侧凸最为多见,同时伴有脊椎滑脱(前后或/和侧方)和旋转,动力侧位片可以发现有脊椎位移,畸形僵硬,本组病变部位皆发生在腰椎;CT显示椎管矢状径小,关节突增生、内聚、侧阴窝狭窄,硬脊膜受压,多数合并椎间盘突出,有的患者合并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病变常累及整个腰椎;MRI可以看到局部突出的椎问盘压迫硬脊膜,常难看到完整连续的椎管正中矢状面。手术方法:将狭窄部位进行椎板截骨、侧隐窝处截除内聚的关节突潜行减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将椎间隙彻底清理后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对不稳和畸形脊柱节段进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尽可能晕建腰段脊柱正常序列和矢状位曲度。术后通过X-Ray观查畸形矫正及植骨融合情况,CT观察减压范围和程度。rn 结果:所有患者腰椎全部受累,80%左侧凸,20%右侧凸,术前Cobb氏角平均28.7°(10~45°),术后Cobb氏角平均16.6°(12~35°),50%伴有后凸畸形;90%有椎间盘突出,40%黄韧带骨化,100%关节突内聚,动力片87.3%腰椎不稳。手术平均用时214min(150~230min),平均失血量671.43ml(800~3200ml),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2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VAS7.54±0.71,JOA评分13.14±1.89分(8~19分),术后VAS1.43±0.68,JoA评分16.45±1.74分(12~22分),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临床改善率67.7%。术后影像学检查,畸形矫正率57%,植骨融合满意,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CT显示减压充分。5例在潜行减压时发生硬脊膜撕裂;3例因骨质疏松术后螺钉松动,给予拆除,术后腰腿疼痛症状缓解满意;2例发生神经系统症状,1例为术后下肢疼痛,考虑可能是撑开椎间隙过程中,导致神经根张力性疼痛,术后3个月恢复。1例为腰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出现双下肢瘫痪,术后6个月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但仍然足下垂,无会阴部、下肢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rn 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是顽固性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显的脊柱退变,表现在椎体边缘唇样增生,小关节突增生、内聚,造成椎管狭窄,因此常有腰背部顽固性疼痛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常合并脊椎前后方和/或侧方滑脱,动力侧位片可以有相对位移。3)畸形僵硬,不处理椎间隙和小关节突,畸形矫正困难。4)本组畸形部位皆发生在腰段脊柱。手术疗效的关键是:充分减压至关重要,通过内固定器械可以达到部分畸形矫正和矢状面曲度重建、促进植骨融合。满意的融合率可以维持矫正后的脊柱序列、矢状面曲度和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腰背部肌肉的应力。随访结果提示:只要减压充分、植骨融合满意,即使畸形矫正不理想,也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内固定慎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