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大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大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03-29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髋部骨折病人的髋部骨密度值与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rn 方法:抽取髋部骨折98例,50岁以上8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52例,股骨颈骨折占44例,粗隆间骨折41例。按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共分为2组:T<-2.0(骨折组),T>-2.0(骨折组),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骨折组按1∶1配对,以T<-2.0(非骨折组),T>-2.0(非骨折组)分别作为对照组。rn 结果:年龄50岁以上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T<-2.0(骨折组)和T<-2.0(非骨折组)做对照研究,骨折组的骨密度值要低于非骨折组,对骨折风险预测有明显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做对照研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以上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T>-2.0(骨折组)和T>-2.0(非骨折组)做对照研究,骨折组的骨密度值要低于非骨折组,对骨折风险预测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做对照研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以下的患者为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均为年轻的受暴力致伤的患者,骨密度值检测对骨折风险评估没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1)对于非暴力髋部骨折,低BMD与髋部骨折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呈指数级相关。(2)骨折危险性的评估没有明确的BMD阈值。(3)骨折患者与非骨折患者BMD有相互重叠。(4)女性自50岁左右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要高于男性(5)小于50岁的较为年轻患者BMD和骨折危险性的相关性不明确。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rn 方法:本组选择了23例颈性眩晕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45-72岁。本组病例均排除了由于脑、眼、耳等部病因引起的眩晕。椎动脉血流图检查,一侧血流减慢2例,其余未发现异常。颈椎功能位X片仅4例显示颈椎椎体位移小于3mm。本组病例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23例均行PLDD治疗。手术方法:应用波长为1064NM的Nd:YAG激光仪,9号穿刺针。病人取仰卧位,肩胛间纵行置一窄薄垫(以利于显露颈6-7间隙),使颈位于后伸位。将克氏针置于颈前,C形臂定位。食、中指将食道气管拉过中线,可触及椎体,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刺入目的椎间盘,置入光导纤维。以10J/秒的预定能量发射激光,总能量为250J-500J。术后即刻佩带围领,卧床休息1-2小时。rn 结果: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6.5个月。应用MacNab评价标准进行了临床评价,优:18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30%。术前4例颈椎功能位X线片显示椎体位移小于3MM者,术后未显示颈椎不稳征像。未发现术后并发症。rn 结论: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其有关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等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如颈椎退行性变,颈部软组织病变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的眩晕。单纯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或颈椎不稳很难完全解释颈性眩晕的发作。临床许多事实的确证明,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较之椎动脉机械性受压阻塞,对此病之发生具有更大的作用。PLDD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可能为通过问盘内的减压,减轻了对神经、血管的刺激,通过对周围组织包括神经组织炎症的减退、交感神经激惹域的提高,从而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以达到治疗目的。本文对治疗椎间隙的选择主要依据影象学(椎间盘变性、突出的部位、功能位X片有异常提示有颈椎不稳倾向的椎间)及临床表现而定。本组选择病人时特别注意了颈性眩晕症的特点、颈性眩晕与颈部活动的密切相关性及相应影像学的变化。应用PLDD治疗颈性眩晕,不仅创伤小、安全性高,而且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本文论述了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DHS及DCS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PFN以及PFNA在粗隆部骨折中的应用以及人工特制股骨上端假体在股骨粗隆部骨折的应用。
  •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OVT)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严重的后果,也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主要的致死原因。目前DVT与PTE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过程在不同部位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上都需给予系统、全面的重视。本文简要论述了对于老年患者行骨科手术时,常规使用安全有效的措施预防围手术期VTE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目的:胶原酶3是基质金属蛋白酶中的一员,是一种中性蛋白酶,通常在胚胎发育的骨组织中表达,并且在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中过度表达。此次研究为了阐明胶原酶3在骨发育中的作用。rn 方法:我们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胶原酶3基因突变小鼠,用组织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此型小鼠的特征,以明确胶原酶3的作用。rn 结果:胶原酶3基因突变小鼠在软骨的生长发育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为软骨生长带中肥大细胞区的明显增加,以及软骨内骨化延迟,原发性骨化中心血管化的延迟。rn 结论:胶原酶3的缺失使得软骨生长带以及原发性骨化中心发育中的胶原酶介导的基质降解发生障碍,从而导致间质中胶原的堆积。生长带的异常持续到成年小鼠,同样的表现在人类遗传性软骨发育不良中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发现阐明了胶原酶3在骨骼发育中的特殊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关节镜下选择性清理术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对182(206个膝)例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行关节镜下选择性清理,男性62例,女性120例,膝内翻86例,膝外翻15例。关节镜下病理改变主要有:髌骨倾斜,髌股关节炎137例,内侧滑膜皱襞103例,内侧关节间室软骨3-4度损伤73例,外侧关节间室软骨3-4度损伤13例,半月板损伤82例,游离体72例。针对上述病理改变有针对性的选择外侧支持带松解、滑膜皱襞切除、不平的关节软骨打磨成型、半月板成型或切除、游离体取出等,术后重点练习股四头肌功能。rn 结果:术后经过6-12月随访,病人自我感觉良好,无疼痛的有43例,占23.6%,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减轻的有87例,占47.8%,症状无改善的有42例,占23.1%,疼痛症状稍加重的有10例,占5.5%。rn 结论:关节镜下选择性、有限化的关节清理术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可有效缓解症状(71.4%),改善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有高龄、手术适应征选择不当、关节严重退变、膝内外翻畸形严重以及术后股四头肌功能康复情况。
  • 摘要:目的:研究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rn 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65例,左34例,右31例,年龄42—73岁,平均61.4岁。术中采用有限清理术,在有症状体征的部位进行选择性手术:1、刨削肥厚增生的滑膜2、磨除骨赘3、游离体摘除4、撕裂的半月板切除或修整5、镜下软骨缺损部位钻孔6、皱襞切除7、关节灌洗。对所有病例进行6月至2年的随访,采用综合评分体系u一。,综合评价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rn 结果:术后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患者骨性关节炎优良率均较术前有较大改善,优:41例(63.1%),良:12例(18.5%),差12例(18.4%),优良率81.6%。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rn 结论: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针对性强,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疼痛肿胀症状改善明显,近期疗效满意,不失为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一种较好选择。
  • 摘要:目的:通过标准化的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症状问卷内容、影像学资料实验方案及X线片阅片评分标准,对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中老年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病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Beijing OA Study及Framingham OA Study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旨在发现中国不同地区调查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病率的差异,以进一步了解与骨关节炎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rn 方法:此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村委会为单位(每个村委会下设4~8个自然村),选取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农村地区5个村委会所有年龄大于50岁的本地常驻居民共计1030名。其中多数(91%)调查对象为农民并常年从事重体力工作。每位调查对象在家中或者被邀请到调查中心接受标准化问卷调查,之后会被请到当地的医学中心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体格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内容包括半屈后前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本次调查影像学骨关节炎(Radiographic OA,ROA)诊断标准为一侧或双侧膝关节Kellgren & Lawrence(K/L)评分≥12级。症状性骨关节炎(Symptomatic OA,SOA)的诊断标准为:1)调查对象曾有过膝关节疼痛症状,且持续至少一个月时间;2)患侧膝关节被诊断为ROA。通过计算估测出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病率,并与Beijing OA Study的数据进行比较。rn 结果:虽然总体患病率同Beijing oA Study相比较为接近。但是同Beijing OA Study中相对应的组别比较,男性研究对象的严重影像学骨性关节炎患病率(PR 2.5,95%CI 1.6~3.8)与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PR 1.9,95%CI 1.2~2.9)高出近一倍,而女性研究对象严重影像学骨性关节炎患病率(PR 1.4,95%CI 1.0~2.0)与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PR 1.5,95%CI 1.2~2.0)则更加显著。其中外侧膝间隙骨关节炎患病率均比Beijing OA Study及Framingham OA Study的调查结果高出2~3倍。rn 结论: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农村地区中老调查人群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要明显高于Beijing OA Study及Framingham oA Study的调查结果,其中女性调查人群尤为明显。而其中双侧外侧膝间隙骨关节炎患病率高患病率则提示在中国骨关节炎发病的独特类型。此项调查结果可为将来卫生资源分配与预防策略提供了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小粗隆移位的不稳定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rn 方法:选择年龄大于65岁、骨折类型为AO分型31-A2型、Evans分型为Ⅲ Ⅳ型、有明显小粗移位的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amma钉或PFN髓内固定,同时复位小粗隆,用cable线缆或记忆合金卡环固定。分别对愈合情况,内固定失效率进行分析总结。rn 结果:37例病人随访6-27个月,骨折在3-8个月全部愈合,无明显股骨颈短缩和颈干角减小。内固定失效率为2.7%。rn 结论:小粗隆移位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行髓内固定的同时可以复位固定小粗隆,利于防止内固定失效和早期恢复患髋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THA术后随时间推移假体松动的相关影响因素。rn 方法:通过THh术后BMD的变化,探讨假体周围骨丢失的影响因素。83例THA患者,按性别、术时年龄、假体固定方式、股骨柄的长度、股骨柄假体形状、手术入路、术前诊断、术后负重时间进行分组。用美国NORLAND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术后股骨柄假体及髋臼假体周围的骨密度,以同性别同年龄非手术侧作为对照组。rn 结果:1.髋臼周围BMD在1年以内和7年以后下降明显。股骨假体柄周围骨量无明显改变。2.性别、术时年龄、股骨柄假体形状、股骨柄的长度、手术入路、THA病因诊断、骨水泥固定方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和术后BMD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髋臼假体的摆放位置(前倾角、倾斜角度)不正确及髋臼包容性不良的患者,术后局部BMD下降明显。rn 结论:①髋臼假体底周比股骨假体周围的骨丢失更早、更快、更严重,这一结果与髋臼假体摆放位置密切相关。②7年后髋臼假体底周骨丢失量更为明显,推测主要与骨质疏松症逐渐加重有关。③THA术后假体周围BMD的改变与性别、术时年龄、股骨柄假体形状、股骨柄的长度、手术入路、THA病因诊断、是否用骨水泥固定、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等无明显的相关性。④本次未做纵向性随访,有待于更深的研究。
  • 摘要:本科2005年8月曾对一名“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实施了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人术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全力抢救成功,后痊愈出院。在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围手术处理作一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翻修及效果。方法:于2002年4月~2006年10月对43例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疼痛、松动、中心型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结果:随诊8月~5年,术后髋关节功能依据Harris评分法,优31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93.02%。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疼痛、松动、脱位的有效方法,效果可靠。
  • 摘要:目的:通过对26例糖尿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rn 方法:对26例糖尿病患者THA进行术后随访,利用临床关节功能评估及放射学检查,分析并发症发生率。rn 结果:未发现有表层及深层感染存在,有4例发生假体松动。rn 结论:认识并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高龄(80岁以上)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n 临床资料:自1995年9月至2005年6月,本院共收治了48例股骨颈基底型骨折,其中男17例,女3l例;年龄80-91岁,平均85.4岁;全部病例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其中21例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另27例选择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及一年后运用Harris评分中部分项目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结合术后一年时髋部正侧位片。rn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一年后生活自理、髋部疼痛及行走距离等方面较内固定组优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一年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而内固定组骨折均愈合。rn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基底骨折近期效果较为理想,具有以下优点:1)术后能早期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2)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几率;3)近期感觉及功能优于内固定。但股骨颈基底骨折作为囊外骨折其血供较好,骨折愈合率较高,对于预期生存时间超过5年骨质量较好的老年人考虑行内固定治疗,可避免人工关节置换后期的磨损、松动、下沉。
  • 摘要:目的:探讨其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将30例高龄(年龄≥75)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应用POSSUM预测手术并发症率,使之与实际并发症率进行比较。结果:根据POSSUM系统预测,4例发生并发症,而实际发生并发症3例,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结论:POSSUM对高龄(年龄≥75)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并发症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临床上可于同一等级范围内的手术预后的比较,使临床医生可以更明确地在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之间作出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间隔物在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及作用。rn 方法:36例单侧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者中,全髋关节31例,单极头1例,双极股骨头2例。男20例,女16例;假体取出时年龄最大80岁,最小34岁,平均52岁。髋关节置换至出现感染的时间间隔最长18年,最短2周;术后3个月内感染者9例,3个月以上出现感染并假体松动者27例。35例在一期手术中取出全部髋关节假体;1例保留全髋假体,仅行清创,术后1个月再发感染,再次手术取出假体。以斯氏针(20例)或国产髓内针(9例)或经高压灭菌的原股骨假体(7例)为支架,制作人工股骨头状骨水泥间隔物,水泥内惨入5-10%比例的万古霉素,植入股骨髓腔,对有脓性分泌物者留置出入管进行灌洗。术后常规静脉使用万古霉素,每日2次,每次1克,或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素。2周后改敏感的口服抗菌素巩固使用4~8周。灌洗一般维持3~7天,术后1周可下地活动,但患肢至少需免负重2个月,每日进行直腿抬高和髋外展练习。rn 结果:34例患者的感染情况在术后最短3个月、最长19个月内获得了有效控制;其中2例出现间隔物折断(支架为髓内针),1例出现间隔物脱位;2例患者(以斯氏针和原股骨假体为支架者各1例)拒绝翻修。2例感染持续存在,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感染获得控制;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因并发症死亡。使用间隔物后的感染治愈率为94.74%。rn 结论:骨水泥间隔物可通过局部缓慢释放高浓度抗菌素明显提高感染的治愈率,同时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限制瘢痕的形成,避免下肢不等长,便于再次进行关节置换。
  • 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及疗效。rn 方法:自2000.1~2005.12共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75~96岁,平均82岁。EvanⅡ型7例,Ⅲ型15例,Ⅳ型16例,逆转子间骨折4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双极双动股骨头置换术24例,骨水泥假体18例,非骨水泥假体3例。手术时间平均70min,出血量160ml。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及A-V泵防止血栓形成,术后3-5天内鼓励患者床上康复活动,7天内助行器保护下下床活动。rn 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时间36~60个月,5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6%。无人工关节脱位、松动及假体下沉,无刀口感染,无肺部、泌尿系感染、无褥疮等并发症发生。rn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转子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的特点,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n 方法: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间63例高龄患者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平均年龄82.3岁。对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内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分析。rn 结果:患者术后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20.5分(Harris评分),38例患者围手术期内存在并发症,不同分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无1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死亡。rn 结论: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年轻患者,住院日延长。注重围手术期内处理,对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对症处理,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均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 摘要:目的:研究微创腹膜外入路技术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rn 方法:采用微创腹膜外入路对52例患者进行腰椎前路手术,术前诊断有腰椎退变性失稳23例,腰椎问盘源性疼痛25例,腰骶部椎体先天畸形2例,腰椎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后翻修2例。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Cage融合32例,人工腰椎问盘置换20例。手术间隙均为L4-5或L5-S1间隙,单间隙47例,两间隙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腹部切口疼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rn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的显露都很清楚,并没有因显露不充分而延长切口或更改手术方案的。手术时间平均85min,平均失血量155ml,术后平均下地时间3d,切口长度平均6.5cm,术后患者腹部切口部仅有轻度疼痛,术后住院时间7~10d。1例术中出现腔静脉分叉处撕裂,2例出现腹膜撕裂,3例出现术后腹胀,5例出现术后低热。所有男性病例没有出现逆行射精。rn 结论:微创腹膜外入路技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对脊柱周围组织损伤程度很小,能够非常好的显露整个椎体和椎间盘,不破坏后柱结构,相对后路技术有很大的优势。
  • 摘要:微创入路脊柱手术(minimal access spinal surgery,MASS)是在微创脊柱手术(minimal invasive spinal surgery,MISS)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微创脊柱手术观念,通过应用一些特殊的设备或器械,经微创手术入路完成脊柱手术,减少手术入路带来的对周围组织的副损伤,同时又能达到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手术效果。本文论述了微创入路脊柱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腰椎x线影像变化规律。rn 方法:分析6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全椎板切除术后X线资料,男32例,女31例,年龄65~83岁,平均72.3岁。术后随访5~15年,平均7.3年。观察手术节段和相邻上、下节段的椎体间相对距离、椎体间相对位移、椎体间活动角度、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和椎体间水平面旋转度的改变。rn 结果:125节全椎板切除减压节段术后与术前比较,椎体间相对距离明显降低(P=0.001),椎体间相对位移略有增大(P=0.1),椎体间活动角度增大(P=0.01),椎体间冠状面活动角度略有增大(P=0.1),椎体间水平面相对旋转度增大(P=0.01)。112节减压相邻上、下节段手术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变化均不明显(P值均大于0.05)。rn 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节段术后X线影像退变迹象明显,减压相邻上、下节段退变迹象较轻。
  • 摘要: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常见疾病,目前对该疾病的诊治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对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减压范围等仍存有争议。某院自2000年5月~2007年1月共收治腰椎管狭窄症病人800余例,其中手术病人460例,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和程度的不同采取分别采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根管松解、单纯椎板减压术(全椎板或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获得随访例223例,本文论述了相关的治疗情况。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拒绝开放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脉冲式ND∶YAG激光治疗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患者32例,本次随访2年以上21例。根据腰椎退变的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影像学检查除了可见椎间盘突出之外,还有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的退行性改变;“间盘源性”腰椎管狭窄,影像学检查以椎间盘突出为主,其它退行性改变不明显。所有患者均存在椎间盘突出。在PLDD治疗后,应用日整会腰痛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29分)对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期的疗效进行评价。研究PLDD对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PLDD治疗腰椎管狭窄失败的原因。rn 结果:术后3~6个月临床疗效基本稳定。PLDD治疗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术后1、3、6、12、24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16.67%、33.33%、16.67%、16.67%、16.67%;治疗“间盘源性”椎管狭窄症术后1、3、6、12、24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46.67%、66.67%、66.67%、66.67%、66.67%。PLDD治疗“间盘源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要比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好。rn 结论:PLD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其对“间盘源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要比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好。对于拒绝手术或者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尝试应用PLDD进行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髓核组织后对980nm半导体激光消融髓核组织能力的影响。rn 方法:选取新鲜山羊腰椎标本并制成脊柱功能单位(SFU)144个,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组和ICG染色组,每组再根据给予能量不同随机分为5组。蒸馏水组与ICG染色组分别在髓核内注射100 μl蒸馏水与ICG,测定质量后应用980nm半导体激光器分别以70、210、350、490、630J的总能量对标本行连续脉冲式激光照射以汽化髓核组织,术后再次测定质量并计算照射前后标本质量差。rn 结果:1、激光照射髓核组织消融量随能量增大而增多。空白组在70、210、350、490、630J的总能量时对髓核消融的消融量分别为0.0754±0.0046mg、0.1170±0.0306 mg、0.1454±0.0410 mg、0.1560±0.0058 mg和0.1742±0.0429mg,能量组间比较,P<0.01;蒸馏水组在各总能量下髓核消融量分别为0.0596±0.0110 mg、0.0719±0.0228 mg、0.1246±0.0293 mg、0.1518±0.0079 mg和0.2133±0.0513mg,能量组间比较,P<0.01;ICG染色组在各总能量下髓核消融量分别为0.0699±0.0098 mg、0.1067±0.0154 mg、0.1978±0.0569 mg,0.2224±0.0358 mg和0.2626±0.0241mg,能量组间比较,P<0.01。2、在较低总能量(E<490J)照射下蒸馏水组消融量较其他两组少,而当总能量高于630J时,蒸馏水组消融量高于空白组,但仍低于ICG染色组。3、在相同激光能量照射下,总能量低于350J时,ICG染色组髓核消融量较空白组无明显差别,而当能量高于350J时染色剂组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4、ICG染色髓核组织后,可以提高半导体激光器的汽化率,空白组为0.4mg/J,ICG染色后为0.5mg/J。rn 结论:半导体激光消融髓核组织量随能量增大而增多;ICG可以提高半导体激光的汽化率,在总能量高于350J时ICG染色能够增强980hm半导体激光消融髓核组织的能力。
  • 摘要:大多数人在其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会发生下腰痛。尽管下腰痛的确切病因尚未阐明,严重的慢性下腰痛通常认为主要由腰椎问盘退变引起。目前的治疗选择包括药物对炎症的控制和侵入性的手术治疗等。手术方法有腰椎融合术和最近开展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但是,目前所用的治疗方法仅限于治疗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症状,不能逆转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近年来,应用生物学方法修复或再生退变的椎间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 摘要:目的:回顾高龄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rn 方法: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62-83岁.平均72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单侧或双侧下肢间歇性跛行,单次行走小于500M。伴有臀部或下肢麻木,行走时臀部下肢酸胀、疼痛、乏力、感觉异常。查体: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3例,小腿相应皮肤感觉明显减退者9例,跟腱反射减弱6例。腰椎片见病变节段:L4.5∶6例,L5.S1∶3例,L4-5-S1∶4例.入院后拍过伸过屈动力位片见腰椎稳定,10例腰椎CT检查,其中5例腰椎CTM,11例腰椎MR检查提示责任节段与临床相符。手术方法:麻醉后,俯卧位,术中根据临床、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于病变节段行扩大开窗减压,将小关节内侧增生肥大的部分切除,不超过整个小关节的30%。切除病变间盘,扩大侧隐窝,使受限神经根能够在神经根管内自如移动。术前进行joa评分,术后3个月和1.5年进行joa评分,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评价腰椎稳定情况。rn 结果:所有的患者症状术后都得到缓解,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提高6.0分,术后1.5年joa评分较术前提高5.5分,所有病例都没有出现腰椎不稳定。rn 结论:腰椎稳定的高龄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病变节段扩大开窗减压术近期疗效是满意的。
  •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前路疾病的疗效、并发症。rn 方法:采用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34例患者,平均年龄52岁,诊断包括腰椎退变性失稳23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骶部先天性畸形2例,腰椎减压术后前路翻修2例。手术间隙为L4-5间隙12例,L5-S1间隙20例,两间隙2例。rn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6min(50~110min),平均失血量150ml(25~800ml),术后平均下地时间1.5d(1~4d),切口长度平均6.5cm。1例出现腔静脉撕裂,1例在腹膜外钝性分离时出现腹膜撕裂,2例出现术后腹胀,所有患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男性病例没有出现逆行射精。全部患者随访平均16个月(6~24个月)。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4分,降至术后平均20分,随访6个月时平均7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20.5分,降至随访6个月时平均3分。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9.6mm增加至术后平均15.5mm。随访时未发现Cage位置移动,椎间融合率100%,融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rn 结论: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可以将病变椎间盘完全切除,在脊柱压应力侧植骨,符合生物力学原则,利于植骨融合,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治疗效果满意,临床上应用具有较大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手术方法及手术后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65岁以上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4例,其病程3~360个月,平均139.2月,手术方法主要为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多节段椎板开窗减压术、全椎板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或(和)横突间植骨术。rn 结果:术后有6例较术前加重;34例感觉与术前比变化不大;无术中死亡患者;264例恢复良好或优,优良率86.8%。rn 结论:老年患者多为病程长、术前各种并存症多,掌握手术适应证应慎重,术前详细的检查并积极地处理并存症、多科共同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应在充分的减压基础上尽量减少损伤,最短时间完成为原则,根据实际合理的内固定促进植骨融合。术后积极的功能锻炼、早期的下床活动是保证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总结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发病及表现特点,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在充分减压的同时,实施矫形内固定的疗效观察。rn 资料与方法:自2000年7月~2007年8月4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本组男性16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4.29岁(64~76岁),病程2个月~30年,以体力劳动者居多,临床症状以顽固性下腰痛并难以负重和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腰部活动和负重时疼痛加重,部分患者感觉、肌力减退。查体腰部可见侧凸和/或后凸畸形,腰部压痛、叩痛,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阴性。影像学检查中,X-Ray显示脊柱退变和侧凸和/或后凸畸形,以侧凸最为多见,同时伴有脊椎滑脱(前后或/和侧方)和旋转,动力侧位片可以发现有脊椎位移,畸形僵硬,本组病变部位皆发生在腰椎;CT显示椎管矢状径小,关节突增生、内聚、侧阴窝狭窄,硬脊膜受压,多数合并椎间盘突出,有的患者合并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病变常累及整个腰椎;MRI可以看到局部突出的椎问盘压迫硬脊膜,常难看到完整连续的椎管正中矢状面。手术方法:将狭窄部位进行椎板截骨、侧隐窝处截除内聚的关节突潜行减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将椎间隙彻底清理后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对不稳和畸形脊柱节段进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尽可能晕建腰段脊柱正常序列和矢状位曲度。术后通过X-Ray观查畸形矫正及植骨融合情况,CT观察减压范围和程度。rn 结果:所有患者腰椎全部受累,80%左侧凸,20%右侧凸,术前Cobb氏角平均28.7°(10~45°),术后Cobb氏角平均16.6°(12~35°),50%伴有后凸畸形;90%有椎间盘突出,40%黄韧带骨化,100%关节突内聚,动力片87.3%腰椎不稳。手术平均用时214min(150~230min),平均失血量671.43ml(800~3200ml),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2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VAS7.54±0.71,JOA评分13.14±1.89分(8~19分),术后VAS1.43±0.68,JoA评分16.45±1.74分(12~22分),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临床改善率67.7%。术后影像学检查,畸形矫正率57%,植骨融合满意,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CT显示减压充分。5例在潜行减压时发生硬脊膜撕裂;3例因骨质疏松术后螺钉松动,给予拆除,术后腰腿疼痛症状缓解满意;2例发生神经系统症状,1例为术后下肢疼痛,考虑可能是撑开椎间隙过程中,导致神经根张力性疼痛,术后3个月恢复。1例为腰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出现双下肢瘫痪,术后6个月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但仍然足下垂,无会阴部、下肢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rn 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是顽固性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显的脊柱退变,表现在椎体边缘唇样增生,小关节突增生、内聚,造成椎管狭窄,因此常有腰背部顽固性疼痛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常合并脊椎前后方和/或侧方滑脱,动力侧位片可以有相对位移。3)畸形僵硬,不处理椎间隙和小关节突,畸形矫正困难。4)本组畸形部位皆发生在腰段脊柱。手术疗效的关键是:充分减压至关重要,通过内固定器械可以达到部分畸形矫正和矢状面曲度重建、促进植骨融合。满意的融合率可以维持矫正后的脊柱序列、矢状面曲度和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腰背部肌肉的应力。随访结果提示:只要减压充分、植骨融合满意,即使畸形矫正不理想,也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内固定慎用。
  • 摘要: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是目前脊柱外科最复杂、处理难度最大的病理状态之一。总体而言,椎管狭窄的治疗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包括:理疗、功能锻炼、药物、病人的科普教育等,但对那些临床症状较重、且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者,需采用手术干预。本文论述了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以及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的选择。
  • 摘要:目的:总结近六年来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颈椎失稳症,分析颈椎弓根置钉的临床疗效、成功率和可操作性。rn 方法:2000年9月~2006年12月,共治疗各种原因致颈椎不稳患者51例。男性33例,女性18例。年龄25~68岁,平均45.8岁。外伤性骨折脱位伴不完全截瘫24例,颈椎先天性畸形6例;颈椎退变致不稳14例,C3-7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后鹅颈畸形5例,类风湿性骨关节炎颈椎畸形2例。固定节段:单节段29例,两节段13例,3节段5例,4节段4例。本组患者共置钉248枚。术前测量X线、CT,根据管道疏通法的原则和方法,个体化设计各椎节的置钉方案。术中根据测量数据和管道疏通器自动寻迹的原理,显露椎弓根管口及其管腔,确定置钉方向和位置置钉。术后观察对比指标,评价置钉的位置、方向及临床表现。rn 结果:本组5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个月~75个月,平均40.6个月。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现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后患者症状及神经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本组术后均照正侧、双斜位X线片,其中160枚钉术后行CT检查,其中148枚螺钉位置良好。有12枚钉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其中11枚钉向椎弓根外侧穿破骨皮质小于1.0mm,未造成周围组织损伤;仅C6一枚钉穿破椎弓根管内侧皮质1.5mm,出现相应神经根刺激症状,经对症处理,术后2月症状缓解。全部病例随访至今,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已骨性融合。rn 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优于其它颈椎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但许多学者认为经颈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难度大、风险高,与现有技术标准置钉法比较,我们使用的管道疏通法技术根据术前影像学测量结果,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不依赖侧块背面进钉点的精确测量,亦不需在X线透视下操作。减少医务人员的术中放射性损伤。全部置钉过程均在直视下完成,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的可操作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对颈椎失稳症特别是无法进行其他固定的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rn 方法:62例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分别于首次治疗后即刻、2周、5月后采用VAS评分、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首次治疗后即刻、2周MPQ改善明显;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VAS评分、JOA评分改善情况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rn 结论: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能迅速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中老年退行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确切。
  • 摘要:颈型颈椎病常常反复发作,目前尚缺乏针对性防治措施。本文论述了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对此具有很好远期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LDD治疗16例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评价,并进行了为期2年的连续随访。结果:PLDD手术时间平均为15分钟,出血量为0ml,术后未见并发症;术后2年脊髓型颈椎病改善率为46.56%,优良率为54.4%。结论:PLDD对脊髓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PLDD对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一种补救的微创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不同时期的疗效。rn 方法:本院2002年12月~2005年6月经PLDD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1例,现对24例进行了2年以上的连续随访,应用JOA 20分法对术后1、3、6、12、24个月的疗效进行评价。rn 结果:术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优良率(改善率≥50%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5.8%、50%、58.3%、70.8%、66.7%。rn 结论: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术后2年内疗效逐渐改善并保持相对稳定。
  • 摘要: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3~68岁,平均58.5岁。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7例。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2-C7角)、活动范围(ROM)、轴性症状等项目。rn 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6分,中立位C2-C7角平均8.6°,ROM平均43.5°。平均随访2.5年,JOA评分平均12.5分(p<0.05),改善率46.4%;中立位C2-C7角平均9.4°(p>0.05); ROM平均33.8°(p<0.05)。rn 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术后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 摘要:目的:探讨颈胸结合部疾患的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其重建的稳定性。rn 方法:自2001年2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颈胸结合部疾患127例,其中行前路手术89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联合入路5例,颈胸联合固定9例。对78例颈胸结合部脊柱损伤采用ASIA评分,对其余49例颈胸结合部病变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Bohlman的X线标准判定植骨融合及脊柱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情况。rn 结果:ASIA评分术前平均1.4,术后1.7分;JOA评分术前平均6.9分,术后10.5分,术后改善率为35。6%。按Bohlman标准植骨均融合,91例颈胸段椎节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rn 结论:颈胸结合部疾患手术重建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等特点。重建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致压因素及脊柱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 摘要:颈椎病的外科治疗中,颈前路椎间盘切除与植骨融合是常用手术,自1955年Robinson和Smith倡导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一般认为:①本手术可以切除椎间盘与椎体缘的骨赘;②椎骨融合提供稳定可使骨赘逐步吸收;③椎间隙在植骨后可以扩大,从而使得黄韧带皱褶复原,使得椎间孔扩大,解除神经压迫。本文简要介绍了手术因其减压较直接、创伤较小、对椎管内的干扰少、植骨融合率高等,被广泛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致压物较局限且位于脊髓腹侧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部分颈椎外伤等。
  • 摘要:目的:微创外科技术与传统开放技术治疗老年上颈椎损伤的安全和疗效探讨。rn 方法:1997.6-2007.6间,采用微创外科技术治疗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60-86岁,平均70.3岁。齿突骨折9例,陈旧性齿突骨折2例,Hangman骨折5例,Jafferson骨折4例,C2、3骨折脱位3例,难复性C1、2骨折2例。采用传统开放技术治疗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60-84岁,平均68.8岁。齿突骨折6例,陈旧性齿突骨折1例,Hangman骨折3例,Jafferson骨折2例,C2、3骨折脱位5例,难复性C1、2脱位3例。rn 结果:通过6-10年随访,其中自然死亡5例,失访7例,得到随访微创组18例,开放组15例。微创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分别是7.29±2.54,14.37±1.40及72.9%。开放组为6.88±2.13,14.10±1.38和71.2%。两组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问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术后有极显著差异(P<0.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微创组明显优于开放组,而放射照射次数,开放组明显低于微创组。rn 结论:老年上颈椎损伤采用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和早期功能训练等优点,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SKY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腰背疼痛的疗效。rn 方法:用SKY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22例,共32个椎体,平均随访19.3个月(3-32个月),采用VAS标准进行伤椎术前术后的疼痛平分,测量术前术后的前中后椎体高度。rn 结果:手术平均时间48分钟,出血15ml,平均注入骨水泥5.2ml:所有患者术后1-3天均可下床活动,患者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VAS评分术前7-9分,平均8.0分,术后第一天平均降至2.5分,术后一周平均降至2.0分,术后一个月平均降至1.5分;术前cobb角12.5°-43°,平均29°,术后cobb角10.5°~24.7°,平均16.0°,手术前后cobb角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随访时间19.3个月,均无明显cobb角丢失。术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7mm,术后为23.2mm;后缘高度术前平均23mm,术后24mm,无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无一过性骨水泥过敏反应,未出现血管栓塞及肺栓塞。rn 结论:SKY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缓解腰背疼痛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枢椎骨折的方法。方法:对45例Hangman骨折病人,其中11例伴单侧椎板骨折,13例伴右侧横突及椎板骨折;21例显示C3水平脊髓挫伤水肿。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0例,C级2例,D级3例。采用经后路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结果:复位良好,固定可靠。结论:经后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无须植骨,术中可一次性解剖复位,保留了正常椎节功能。
  •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技术改进方法。rn 方法:从2001年10月至2006年5月,共进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33例(432个椎体)的PVP和PKP术。手术类犁:PVP(经皮椎体成形术):133例(312个椎体),PKP(球囊系统和Sky系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00例(120椎体)。手术体位:俯卧位,侧卧位,半俯卧位。麻醉方式:1例全身麻醉,余采用局部麻醉。X线影像引导方式:CT,CT+透视(C-Arm或胃肠透视机),单C-Arm透视机。所有病人术前、术后3天进行VAS评分。rn 结果:骨水泥PMMA注射量:PVP术每个椎体0.5ml-11.5ml,平均3.5ml;PKP术每个椎体2.5ml-12ml,平均5.8ml。VAS评分术后较术前下降5.8±4.1。骨水泥外漏发生率:PVP为28%,PKP为12%。均无临床症状。rn 结论:1、PVP和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和椎体强化作用。2、PVP价廉。骨水泥分布和注射量的不可预测,骨水泥外漏发生率较高。改进器械和操作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PKP效佳、安全。骨水泥分布和注射量可控,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低。4、体位复位、器械复位基础上PKP治疗是新鲜椎体骨折的良好治疗手段。5、单侧经椎弓根基底穿刺途径可满足PVP和PKP手术的要求。省时、安全、减少射线辐射、降低医疗费用。
  •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所致后凸畸形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rn 方法:将56例住院的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所致后凸畸形的病人分为非手术治疗组、PKP或PVP治疗组、开放手术治疗组,以后凸角改变及改良Nakai分级标准评价其疗效,分别于出院时及随访时评价,平均随访7.2个月。rn 结果:非手术组后凸角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有效率达76.7%,平均随访6.8个月,随访有效率达到67.9%;PKP或PVP治疗组治疗前后后凸角变化不大,有效率为100%,平均随访8.2个月,随访时有效率达90%。开放手术组术后后凸角明显减小,有效率达100%,平均随访7.6个月,随访期间有效率亦为100%,内固定未见松动,后凸角未见明显增加。rn 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可根据后凸角大小、产生临床症状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只要治疗方法选择得当,大部分患者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摘要:作为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论述了单纯穿刺还是双侧穿刺、骨水泥注射量多少为宜、填充物的选择、骨水泥渗漏的预防以及单纯C臂还是CT或导航。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rn 方法:共治疗17例患者55处骨转移病灶(51处为椎体,4处为椎体外),5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年龄30岁~78岁,平均58.9岁,影像学检查均证实有骨转移瘤(x片、CT及MRI)。临床伴有明显持续性骨痛,症状持续时间为2-18个月,平均5.7个月。17例患者55处骨转移灶均给予微创技术治疗。治疗前后观查疼痛强度的变化情况、患者的止痛药使用评分并行SF-12健康状况调查。rn 结果:17例55处病灶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的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5.0~9.5,平均(7.9±1.2)减少为治疗后的3.1~6.8,平均(5.1±1.0)(P<0.01)。患者的止痛药使用评分由治疗前的3~4,平均(3.6±0.6),减少为治疗后的1~3,平均(2.4±1.1)(P<0.01)。SF-12健康调查评分:治疗前的-17~-33,平均(-30±4.03),治疗后的-18~-33,平均(-26±3.94)(P<0.05)。术后随访6~17个月,平均12.3个月,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改善,17例患者中1例在治疗期间出现1个椎体的新发压缩骨折。rn 结论: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骨转移瘤可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论述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治疗学、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难点、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表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原则、外科治疗目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近代外科治疗进展以及促进骨质疏松症骨与植入物整合的研究。
  • 摘要:在中、老年人群中,随增龄而发生的颈椎退变很常见。当颈椎退变因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骨赘增生等压迫脊髓,并出现脊髓病损的临床表现时,即称为颈椎病脊髓型,或颈椎病性脊髓病(Cerr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本文论述了笔者2000年前后一年左右时间内对门诊就诊的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
  • 摘要:目的及方法:自2001年11月~2005年12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116例,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64例(胸椎14例、胸腰椎22例、腰椎28例);椎体肿瘤52例(颈椎12例、颈胸3例、胸椎7例、胸腰16例、腰椎11例、骶椎2例、骶髂1例),按照肿瘤性质分类,其中转移癌47例、脊索瘤2例、椎体血管瘤2例、骨母细胞瘤1例。针对病椎所处节段采取相应穿刺径路,颈椎采取前方、侧方、后方或后外侧入路,胸腰椎采取经椎弓根入路,骶尾椎采取后外侧入路。回顾性总结本组PVP的并发症,并探讨其产生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rn 结果:本组早期并发症有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1例(手术中止),骨水泥渗漏42例,其中椎旁软组织渗漏21例、皮下渗漏13例、椎管内硬膜外渗漏1例、椎间盘渗漏3例、静脉渗漏6例、椎间孔渗漏1例,死亡1例,神经并发症有骨水泥渗漏致神经根损害6例、喉返神经损害2例、短暂瘫痪1例,个别患者合并短暂发热、短暂疼痛加剧、呕吐、轻微感染等。术后远期并发症有邻椎压缩2例;肿瘤周围侵润12例、椎体塌陷6例、骨水泥吸收4例。rn 结论: 1、穿刺误定位有潜在造成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可能(椎体旋转畸形时易发生),对于椎体旋转畸形者术中应将C臂调整显示椎体正位进行穿刺。2、骨水泥漏及其压迫并发症防治:全程监视:在骨水泥较粘稠阶段注入;边注边问有无放射痛麻。对于漏导致根性损害症状者保守治疗2周,2周无效时应减压,漏导致脊髓压迫征立即减压。热烧伤:主要周围神经(喉返神经伤):保守治疗。3、肋骨骨折:勿重压肋骨;4、骨水泥栓塞预防(肺栓塞、心栓塞等):较晚时段、粘稠阶段注射;术中观察呼吸、避免一期三节以上注射致栓塞累积。rn 总之,PVP手术并发症多,严重者可导致神经损害、瘫痪,甚至死亡,应予以充分重视。骨质疏松症患者并发症以骨水泥漏、相邻椎体的继发压缩多见,多数并发症无症状,神经损伤可保守治疗,神经压迫症状保守治疗同时酌情观察,无效应及时手术减压。椎体肿瘤患者并发症以椎体塌陷、肿瘤周围侵润多见,但在重要脏器转移衰竭死亡之前较少出现瘫痪。
  • 摘要:老年颈椎病患者常伴有颈椎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疏松、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畸形等,老年颈椎的稳定性较青中年患者差,继而导致关节代偿性增生、黄韧带肥厚等病理改变,这种代偿性的变化虽然有利于颈椎的稳定,但却造成了颈椎管狭窄,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受压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本文仅就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特点与相应治疗方法做一简单阐述。
  • 摘要:人机体发生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被许多学者所关注。严重创伤如急性严重多脏器损伤、烧伤、大出血、严重颅脑外伤等,能诱发患者机体的细胞、体液免疫抑制,患者易出现感染性并发症,这一观点已被证实。rn 从机体受到创伤(包括:外伤,烧伤,手术创伤等)袭击开始,直到愈合,整个病程的发生发展都与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创伤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或失调,尤其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显著的抑制,使机体防御感染的免疫功能明显减弱,导致机体易感染倾向。rn 免疫系统要经历从发育到成熟再衰老的过程。老龄个体易患肿瘤、严重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老龄个体免疫系统衰退的变化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作用包括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细胞内寄生菌感染、抗病毒感染以及抗肿瘤免疫等。rn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老龄个体T细胞亚群有变化,T细胞功能发生变化以及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途径中某些环节出现缺陷。rn 在探讨衰老时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方面,最新研究更侧重细胞群体中不同功能亚群的异质性,从而寻找老化相关性免疫紊乱的特征性指标。免疫系统表现为T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性低下,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的高龄(80岁以上)老人有较高的死亡率。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性低下,高比例CD8+T淋巴细胞和低比例CD4+T淋巴细胞是导致高龄老年个体高死亡率的免疫系统的重要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关节病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3月至2006年2月本所收治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行踝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67例。随访54例(55踝),男42例,女12例。平均年龄31.2(18~61)岁。左踝21例,右踝32例,双踝1例。分别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改良的McGuire踝关节评分系统、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定。rn 结果:55例踝关节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4(12~84)个月。术后三种评分均明显提高,分别从术前的58.2±12.9(43~75)、59.5±15.4(45~78)、61.3±14.7(50~80)提高至;优良率分别为79.6%、81.5%和83.3%。54例手术没有发生肌腱损伤、小腿筋膜室综合征、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有2例(占3.7%)发生入口附近血管损伤,均无远期影响。1例(占1.9%)出现足背外侧皮肤麻木异常,腓浅神经皮支损伤,半年后症状消失。rn 结论: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病的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踝关节骨关节病和游离体患者。病变程度轻组无论其术后评分及改善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0.01),而术前评分差异并不如术后明显。因此应将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早期踝关节骨关节病列为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的适应症。年龄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同其它部位骨关节病行该手术表现一致,年轻患者术后关节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效果。rn 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的16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胸椎转移99例,腰椎转移53例,颈椎转移15例。男性96例,女性71例。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者112例,其中Frankel分级A、B级28例,C、D级84例。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手术根据肿瘤破坏脊椎的部位行前路椎体切除、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术。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rn 结果:155例(92.8%)术后疼痛得到缓解。112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67例术后麻痹症状得到改善。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患者117例,约占患者总数的70%。rn 结论:由于转移癌所致椎体塌陷或不稳定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害或脊柱痛疼的患者,手术治疗可缓解神经麻痹症状,增加脊椎稳定性,提高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关节镜微创清理疗效。rn 方法:选择53例(59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年龄>50岁,无关节骨性畸形,症状明显者。术中采用选择性、有限化关节镜清理术。手术包括清除增生的滑膜组织、磨损的半月板、不稳定的关节软骨,以及适当的髁间窝成形术,解除髁问窝狭窄等。rn 结果:53例随访3-12个月,按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进行评分,优24例,良23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8.7%。rn 结论:选择好适应症,关节镜下选择性、有针对性微创清理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可有效解除临床症状,改善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73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经严格的保守治疗失败,且能正确理解关节镜下清理术是缓解症状,而非“治愈”者。手术方法包括:滑膜和软骨游离体清理、损伤半月板修整、软骨缺损的稳定、碰撞骨赘的切除、髁间窝成形,以及囊肿切除等。患者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HSS、WOMAC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评估年龄、症状、腔室受累情况、关节活动度,以及主观满意度。rn 结果:术后2年有效随访,并获得最终评估。73例中61人是满意的,5例恶化无法评估,7例接受再手术。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28.6改善到术后的52.4。WOMAC评分从术前40.6改善到术后的31.5。所有失败的12例患者,都有严重的屈膝孪缩(>15°)、力线异常加重(内翻>10°)和多腔室疾患受累(平均,术前HSS评分为23.5,WOMAC评分为62分,术前屈膝挛缩为15.8°)。rn 结论:经选择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清理术治疗确能明显改善症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rn 方法:2002年5月到2007年5月,对32例膝性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行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男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5.7(55~79)岁,术前测量膝关节外翻角平均22.6度(10~38度)。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价。rn 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24月(6月~5年),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21分提高为术后平均81.74分,其中优20膝,良8膝,可4膝,优良率为87.5%,活动度由术前平均67.2度,改善至术后平均101.5度,外翻角平均6.7度(1~11度)。所有病人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1例患者术后半年因屈曲角度过大出现髌骨半脱位,其他患者无并发症出现。rn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正确的截骨方法、外侧软组织的松解及合适的假体,术后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 摘要:目的:探讨对高龄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及效果。rn 方法:自2002年6月~2006年6月,对:21例(23膝)高龄患者(75~84岁)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合并偏瘫者3例,老年痴呆1例,中耳炎1例,健侧髌骨骨折者1例,健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1例,21例中19例心电图提示不正常,20例有高血压、心脏病史,17例有轻度糖尿病史,其中11例为住院时检查糖代谢时发现。21例患者均有轻度骨质疏松。rn 结果:21例中无1例术中及术后出现生命危象,三月后随访,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数105.4°(70°~115°)。KSS评分平均为71.6分(60~82分),比术前提高了51分,功能评分平均为75.3分,比术前提高了45.6分,3例偏瘫患者脱离轮椅扶拐行走,21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癫痫1例,胫骨下端粉碎骨折1例。rn 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评估及管理,高龄患者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也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rn [方法]:总结自1995年7月-2006年8月总共6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18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骨折11例(股骨距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骨折4例),术后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远端骨折),男性1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8岁(51-79岁),按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折的AAOS分型Ⅰ型1例,Ⅱ型6例,Ⅲ型4例,Ⅳa型4例,Ⅳb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其中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1例有10例予立即内固定,1例(Ⅱ型)股骨距劈裂骨折无明显移位未做内固定,仅延迟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假体周围骨折7例有4例在两周内行手术内固定,2例合并假体松动而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1例(Ⅵ型)假体远端骨折因身体原因无法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予以骨牵引4周后改石膏外固定。rn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6-42个月),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拍片示骨折畸形愈合,术后8个月因内科疾病死亡。Harris评分平均80分(67-92分)。rn [结论]:术中暴力、股骨髓腔发育异常、假体型号过大、骨质疏松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骨溶解、假体松动、骨质疏松加外伤是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稳定假体,减少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尤其对高龄患者更为重要),尽早恢复功能。
  • 摘要:目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前外侧、后外侧、外侧入路,现有文献主要探讨全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及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之间的比较,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后外侧及外侧入路两种不同切口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5例,男24例,女2l例。年龄65~92岁,平均75.2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神经、呼吸系统疾病。在积极治疗合并症基础上,应用后外侧切口30例,外侧切口15例。均为有移位的GardenⅢ、Ⅳ骨折,比较两种切口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功能评估等方面的异同。rn 结果:后外侧切口组及外侧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功能评估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功能评估按Harris评分标准。外侧切口组比后外侧切口组切口引流量多,两组术后切口引流量有明显区别(P<0.05)。rn 结论:1.对高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个较好的方法,相对于全髋置换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2.无论是后外侧切口,还是外侧切口,只要应用得当,都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3.心血管及糖尿病等并发症经过术前良好控制后手术相对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n 方法:对18例患者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钉内固定术,术前护理重点:(1)心理护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制定控制血糖的目标,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有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2)饮食护理:告诉患者饮食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既要严格控制饮食以治疗糖尿病,又要增加营养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争取患者的配合,不自行增加饮食,进餐要准时、定量,控制血糖的波动。(3)血糖的监测:麻醉或手术时应激性激素分泌增加,导敛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冉加上禁食、饥饿、脱水等情况,使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患者对胰岛素需求也增加。低血糖进行手术有危险,而高血糖时又可能抑制白细胞功能,并影响伤口愈合,所以术前空腹血糖一般降至<10mmol/L,则提示可以进行手术。(4)皮肤护理: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高常有皮肤瘙痒,病人常常不由自主的抓挠皮肤,引起皮肤的破溃,加上体内代谢紊乱、抵抗力差,易发生皮肤感染,延误手术或使伤口不易愈合,因此嘱病人不可用力抓挠皮肤。术后护理重点:(1)病情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患肢的感觉、运动、末梢血运情况。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引流通畅。(2)疼痛的护理:手术、麻醉、疼痛可使体内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及类固醇激素等分泌增加,血浆胰岛素不足,血糖增加而加重糖尿病。因此要鼓励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聊天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或术后使用镇痛泵。(3)并发症的护理:保持正确的体位是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的最根本措施。患肢穿“丁字鞋”、翻身时两腿之间夹一软枕,防止内收外旋以确保外展中立位。对术后留置尿管者应尽早拔出尿管,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rn 结果:通过对这18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血糖控制稳定,术后14天拆线即可出院。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rn 结论:总结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认为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血糖控制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保持正确的体位,并发症的预防是护理的重中之重。
  • 摘要:自2000年5月以来,我院对28例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经8个月以上的随访,未出现感染,深静脉栓塞,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下沉等并发症,疗效满意。但必须做好完善的术前准备,正确熟练的手术操作,恰当的功能锻炼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愈来愈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但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而且不愈合及坏死率较高。因此本院自2000年5月至今,对28例年龄在70岁~96岁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收到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报告S-ROM人工股骨假体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rn 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1月我科住院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共9例,男3例,女6例,最小年龄86岁,最大年龄97岁,平均91岁。均为急性摔伤后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Evans-Jensen分型,ⅡA型1例,ⅡB型6例,Ⅲ型2列。每一位患者均有2种以上的其他内科并发症,但是均能自理。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协同麻醉科、急诊科,对患者伤后的全身状况进行手术前的评估,适合手术的患者在入院后的2~6天之内进行手术。使用DePuy公司的S-ROM型组配型假体进行人工关节置换。麻醉方式选择硬膜外或者全身麻醉。对于骨折移位的,先进行复位,必要时使用捆绑带,选择合适的假体安装。rn 结果:所有病人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1分钟,平均出血量435ml,术后给与抗生素及低分子肝素注射液。3天内离床者2例,7天内离床者5例,余下2例于术后两周离床。期间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术后随访4~16个月,1例因心梗于术后4.5个月死亡外,5例日常活动接近受伤前(其中一例考虑有泌尿系感染,尚没有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例在助行器辅助下室内活动,1例因脑梗塞住院。rn 结论:组配式人工关节假体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满意,优点在于假体可在术中进行调整,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达到患者术后早期离床,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利用术中导航(计算机辅助手术)定位,引导,获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微创治疗效果。rn 临床资料:自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我院共收治了5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男19例,女32例;年龄63-90岁,平均75.6岁;全部病例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近端髓内固定(包括Gammar钉,PFNA钉,膨胀钉等)。其中22例选择术中导航辅助下内固定,另29例选择常规内固定术。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均有内科合并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曝光次数、手术创口大小。rn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曝光次数、手术创口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导航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具有以下优点1)术中定位准确,内固定位置更理想,熟练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2)能有效的减小创口,减少对局部软组织的损伤;3)能明显减少术中失血。4)能减少术中X线的曝光次数更有效的保护患者及术者。该方法完全能达到常规手术固定的效果,且创伤更小,尤其对于体弱、年老的患者更能体现其优越性,是今后骨折微创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 摘要:髋部骨折是始自小粗隆远端5厘米的股骨近端骨折。其中囊内骨折发生于髋关节囊在股骨附丽处的近端。无移位的囊内骨折包括嵌插的或内收型骨折,而移位的囊内骨折可能会破坏股骨头的血供。关于这些骨折有许多更细的分类方法。股骨近端最远处(小粗隆以下)的髋部骨折也称为粗隆下骨折。囊外骨折则发生于髋关节囊的远端。本文简要论述了髋部骨折的治疗情况。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一年的随访结果,讨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预后参考资料。rn 方法:统计5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方式、早期并发症,一年后进行随访,统计一年死亡率、存活患者患髋功能恢复程度。rn 结果:38例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疗效满意,预后良好。9例行内固定治疗患者6例获得骨折愈合。1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一年死亡率高。rn 结论:对大多数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一年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进行内固定治疗,多数可以获得骨折愈合。保守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一年死亡率高。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rn 方法:2000年2月~2007年8月7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最大88岁,最小75岁(平均年龄78.5岁),按Evans分型Ⅲ型骨折4例,Ⅳ型骨折9例,Ⅴ型(反粗隆型)骨折5例,均采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其中全髋置换3例,双动股骨头置换15例。rn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最长7年,最短5个月(平均32个月),患髋无明显疼痛,活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Brumback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例,良40例,可11例,无失败病例(平均得分51分)。rn 结论: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可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早期下地锻炼,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特点及疗效。rn 方法:2000.3~2007,9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9例,获得随访33例,平均年龄74.2(69~85)岁,其中男13、女20例,平均距伤时间5.3(2~53)个月。术前患肢平均短缩3.2(2.8~4.5)cm。其中29例入院时合并有1~4种内科疾病。术前经积极控制各类并存症及风险评估后,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和预期活动能力别给予双极股骨头置换18例,均为骨水泥型假体;或全髋关节置换15例,其中全水泥假体9例,混合型假体6例。术前不行骨牵引,术中注意关节囊等软组织松解,适当恢复肢体长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rn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半髋组:1.2h全髋组:2.1h;24小时平均出血量,半髋组:280ml,全髋组:570ml。全髋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大于半髋组(p<0.05)。平均随访11.6(5~25)月。术后并发症包括有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3例,脑卒中1例。17例术后仍留有一定程度短缩,平均0.9(0.5~1.3)cm。Harris评分半髋组由术前39分提高至83分,全髋组由44分提高至85分。两细术后Harri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采用半髋或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术前积极处理内科并存症,重视局部骨质疏松,术中充分松解挛缩组织、适当恢复长度,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全髋置换术创伤大于半髋,对于术前全身情况尚好,活动能力具有较好恢复潜能的患者可予全髋置换,而对于那些全身情况较差,预期生存能力小于10年的患者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即可。
  • 摘要: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和蛋壳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疗效。rn 资料与方法:29例患者,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3岁,病程为12d~14个月。术前根据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检查(平片、CT、MRI)明确诊断。术前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26例,占93.1%;局部疼痛和肋间神经痛19例,占65.52%;括约肌功能障碍15例,占51.72%;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16例,占55.17%。合并黄韧带骨化和肥厚的13例,占44.82%,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和蛋壳技术切除突出椎间盘、后路椎问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的患者,采用全椎板截骨再植椎管成形术。5例因为首次手术仪行全椎板切除症状加重,再次手术;多个椎间盘突出9例,占31%,最多3个节段。共切除突出椎间盘41个。6例出现并发症,占17.24%,3例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2例胸膜破裂,1例术后症状加重。rn 结果:本组21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2个月,平均19个月。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优10例,良8例,改善2例,差1例,优良率83.33%,总有效率91.67%。术后3~6个月恢复较快,24个月后无明显恢复。病程短者无论症状轻重,恢复较快。术后无内固定松动,CT显示椎板融合成形良好,融合时间约在4个月后完成,MRI提示手术减压满意。rn 结论: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部位以下胸段为多,中胸段最少。一旦出现症状需要手术。后外侧入路显露手术部位充分,蛋壳技术切除胸椎椎间盘完全可靠,获得满意疗效。病程短者,恢复较快。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GSS及SSE两种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标本的稳定性差异,及疲劳特性,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内在因素。rn 方法:采集陈旧性国人胸腰椎脊柱标本5具,随机取样分为两组。分别用德产SSE椎弓根螺钉和国产GSS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按Panjabi法建立生物力学试验模型,对其进行常规生物力学测试及高频疲劳实验。期间记录相应值。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完成T检验。rn 结果:应力遮挡试验,GSS固定时为32.4%小于SSE37.24%约13%;极限强度试验GSS钉3510N高于SSE钉3250N约7%(P<0.05)。;疲劳试验,GSS循环次数为0.92×106优于SSE 0.68×106。rn 结论:相对SSE,GSS是临床上进行椎弓根固定时的理想选择。
  • 摘要:目的:研究单纯椎板减压和腰椎后路椎问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rn 方法:自2003年至2007年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病人30例,平均年龄72岁(65-86岁)。单纯椎板减压术20例,手术采用全椎板或扩大半椎板减压术,保留关节突关节,切除/不切除突出的椎问盘。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10例,手术节段根据病变节段涉及1-4节段。评价围手术期基础病的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花费、术前术后Oswestry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术后信函、电话、门诊随访6至48个月。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屈伸侧位片,测量病变节段椎体前移度、椎体角度变化。rn 结果:两组病人基础病无明显差别,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前术后Oswestry评分无明显差异,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花费有明显差异。两组病人均无重大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术后影像学改变无显著差异。rn 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由于基础病多,承受手术的能力差,需充分地做好术前评估,手术宜选择简单有效的术式,单纯的椎板减压术须注意对增生的黄韧带进行充分地潜行减压切除,重视对侧隐窝的减压,尽可能的保留关节突关节的完整性。只有对明显的节段不稳定进行内固定融合,不宜盲目的扩大内固定的手术指征。
  •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rn 方法: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7月63例实行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龄51-76岁,平均62.5岁。其中单阶段38例,两阶段18例,三阶段6例,四阶段1例,共96个椎间隙。手术中对椎管及患侧神经根彻底减压,由患侧切除椎间盘组织,大范围刮除软骨板直至终板,使用术中切除的椎板等骨质打压植骨,并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前、术后8周和最终随访时观察症状、体征、腰椎X片(正侧及过伸过屈位)、CT或MRI检查,并观察植骨的融合情况。rn 结果:随访12~78个月(平均44.8个月),术后原发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96个椎间隙均获融合,未发生植入骨的吸收、移位。并发症主要有术中硬脊膜撕裂、一过性神经根牵拉症状以及手术出血等。X线片显示椎弓根钉无松动、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间隙骨融合、手术椎节稳定。rn 结论: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具有以下优点:1.植骨量、植骨面积明显大于其他方式,可以达到椎体终板面积的60%以上,具有较高的融合率。2.植入骨质应力载荷平均,植骨面充分接触,为融合提供良好基础并避免出现Cage的松动、沉陷和脱出等问题。3.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不需另外取骨。4.手术必须应用椎弓根钉固定,可以很好的维持局部稳定,不但防止植骨骨块移动压迫神经等组织,而且为融合提供必要条件。5.治疗费用明显降低。提示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可作为治疗腰椎失稳的有效方法之一,且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不稳时的椎间融合。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连续三年疗效及疗效与年龄的相关性。rn 方法:本组患者共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9-72岁,平均45.40岁,45岁以上25例,小于45岁23例。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91个椎间盘应用Nd∶YAG激光行PLDD术治疗,应用JOA29分法,分别于术后1、3、6、12、24、3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术后1、3、6、12、24、3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高年龄组(>45岁):56.00%、80.00%、76.00%、80.00%、84.00%、77.78%%;低年龄组(<45岁):56.52%、82.61%、86.96%、78.26%、91.30%、92.31%。经统计学比较,年龄组间对应各时间段术后优良率无差别(P>0.05);每组术后3个月的优良率明显优于术后1个月,有显著性差别(P<0.05);而术后3个月到3年的优良率各月份间比较无差别,(P>0.05)。rn 结论:PLDD治疗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术后前3个月改善较快,此后逐渐稳定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应用POLAr手术治疗62例因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下腰功能评分(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和手术满意度问卷调查。rn 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0.5个月(12~60个月),平均术前VAS和LBOS分别是6.2±2.5分和23.6±16.5分,随访时为2.3±1.8分(p<0.01)和48.4±20.2分(p<0.01)。62例患者中的56例(90.3%)认为手术效果优良,术前滑脱由28.6%减少到术后的5.7%(p<0.01).平均术前腰椎前凸10.2改善到术后的18.2(p<0.01),没有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发生。rn 结论: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中紧缩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的临床结果。rn 方法:2003~2006年对颈椎生理前凸消失的11例患者,实施了紧缩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比较观察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C2-C7角。rn 结果:术前C2-C7角平均-8.6°(-2°~-16°),术后平均6.4°(3°~12°)(与术前相比p<0.05)。rn 结论:紧缩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可以明显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 摘要:目的:选择一组严重终板源性腰痛患者,探讨其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rn 方法:所有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并用腰椎间盘造影术确定疼痛椎间隙融合节段。用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病人进行术前和术后的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分,评估腰椎融合术疗效。rn 结果:本组21例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诊断为终板源性腰痛,全部行腰椎前路或后路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为2-6年,平均3年5月。所有21例患者中除1例仍有腰痛外,其余20例(95%)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腰椎物理功能明显改善。VAS和ODI评分在术前和术后的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01)。rn 结论:研究表明腰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终板源性腰痛的可靠手段,腰椎融合术是治疗终板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主要导致侧凸节段腰椎椎管形态改变、椎管容量减少,引起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并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本研究主要涉及神经根受累与侧凸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度的变化情况研究腰椎退变性侧凸神经根受压及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的临床特点与意义。rn 方法:本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72例,其中包括35例男性和37例女性,平均年龄71岁(54-8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严重的下腰痛症状,尤以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缓解。经严格的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COX-2抑制剂药物治疗、理疗无效后入院。64例(88.9%)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57例(79.2%)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另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7岁(38-63岁)。回顾72例DLS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受累神经根与侧凸类型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定L3-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和观察关节面形态。rn 结果:72例患者中,64例出现间歇性跛行,57例表现为腰背痛、间歇性跛行和根性痛症状。L3,L4主要以脊柱侧凸凹侧受压(68.3%)为主;L5,S1主要以脊柱侧凸凸侧受压(60.1%)为主。L3/4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37%,L4/5节段为83%,L5S1节段为64%。腰椎退变后发生侧凸可能发生在左侧凸,也可能右侧凸,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右侧凸明显多于左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退变性腰椎侧凸中,L4,L5神经根受压明显较L3,S1常见。28例(39%)在侧凸凹侧出现L3,L4神经根受压症状;13例(18%)出现侧凸凸侧L3,L4神经根受压症状。16例患者(22%)在侧凸凹侧出现L5,S1受压:31例(43%)在侧凸凸侧出现L5,S,神经根受压症状。结果表明,L3或L4更可能在侧凸的凹侧受压,而L5或S1更可能在侧凸的凸侧受压。同时,本研究表明,L3,L4节段脊柱侧凸的角度明显大于L5,S1节段,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腰椎节段关节突关节方向,由上到下,角度逐渐加大。腰椎侧凸组L3/4节段与对照组基本相同。L4/5及L5/S1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度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往往伴有椎管狭窄,出现典型的神经根性疼痛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性症状。在伴随有神经根性症状的DLS患者中,右侧凸明显多于左侧,并且L3或L4更可能在侧凸的凹侧受压,而L5或S1更可能在侧凸的凸侧受压;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存在差异,并且与腰椎侧凸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性。随着基础与临床治疗的发展,有关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正在逐渐完善。在DLS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关神经根相关症状及相关致压因素的确定是必要的。而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腰椎侧凸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性。
  • 摘要:目的:根据椎间盘造影不同结果比较椎间盘内痛觉神经纤维和TNF-α分布。rn 方法:15个椎间盘(L4/56例,L5/S19例)取自经椎间盘造影证实为椎间盘源性疼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或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年龄33-69岁,平均55岁。男性8例,女性7例。对照组为取自慢性腰腿痛患者的12个椎间盘(L3/43例,L4/54例,L5/S15例),手术节段经椎间盘造影证实为阴性,行椎问盘髓核切除或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年龄29-58岁,平均47岁,其中男4例,女8例。所有标本用10%中性甲醛固定,逐级酒精脱水,石蜡包埋。间隔1mm做5μm厚的切片,封固于玻片上,做HE染色。分别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物质(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和TNF-α免疫阳性的细胞数量。采用量化形态学分析方法计数(每个切片随机选择20个视野,平均计数。)rn 结果:所有标本均可见退变表现,两组内大部分椎间盘内层纤维环和髓核内可见伴随有新生血管的SP阳性神经纤维长入,同时可见散在分布的TNF-α阳性巨噬细胞。椎间盘造影阳性组SP阳性神经纤维数量均明显多于椎间盘造影阴性组。TNF-α阳性巨噬细胞数量两组未见显著差异。rn 结论:在慢性腰腿痛患者中,造影阳性椎间盘内层纤维环和髓核内存在大量伴随血管的痛觉神经纤维,而造影阴性椎间盘内以上成分偶有发现。说明痛觉神经异常长入椎间盘内部可能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基础。
  • 摘要:目的:采用Destandau技术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和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克服METRX内窥镜系统存在的缺陷。rn 方法:法国Destandau J自1993年研制了可动式锥形MED操作系统,并总结了成熟的操作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Destandau技术。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48例,其中在法国Bagatelle医院完成206例,在天津医院完成42例;包括单纯腰椎问盘突出症85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107例,退变性椎管狭窄症56例,其中26例有同一节段手术史。采用全麻或腰麻,膝胸卧位,腰麻患者可观看手术过程,用特制定位器透视定位,棘突旁1.5-2cm小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椎板间隙,镜下开窗摘除突出的间盘髓核,椎管狭窄或增生严重者用高速磨钻磨开或磨薄椎板和小关节内侧半。rn 结果:在法国Bagatelle医院完成206例,手术时间平均3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ml;在天津医院完成42例,平均手术时间6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0ml。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囊撕裂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根据Macnab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21例(89.1%),良19例(7.7%),可8例(3.2%)。234例(94.4%)术后3周内恢复原工作或生活;239例(96.4%)对治疗效果满意。rn 结论:经显微内窥镜Destandau技术克服了METRX系统存在的缺陷,其特点和优点主要体现在:(1)0°镜头与工作通道呈12°角,术野无死角,可随时调整镜头深度、位置和角度,在不同角度显示解剖结构。(2)手术套管内有3个通道,镜头、吸引器、手术器械分别经过各自的通道,同时操作,互不干扰。(3)自平衡和可动式,手术套管随吸引器和/或手术器械摆动位置,手术视野随之移动,器械操作不受通道限制,可以随意倾斜或摆动。(4)锥形工作套管末端为扁圆形,与椎板间隙贴附良好。(5)手术套管内侧有可调深度的神经拉钩,可用来挡开硬膜囊和神经根。该技术使MED手术操作更方便,是效果优良的微创技术。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erssion PLD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应用脉冲式ND:YAG激光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其中得到连续两年随访2l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岁。21例均有间歇性跛行,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两组,A组为前后方均受压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6例,B组为以前方受压为主的“间盘源性腰椎管狭窄症”15例。应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痛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29分)对21例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疗效进行了评价。rn 结果:A组术后1、3、6、12、24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16.67%、 33.33%、 33.33%、33.33%、33.33%;B组术后1、3、6、12、24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46.67%、 66.67%、 66.67%、66.67%、66.67%。rn 结论:PLD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一定的疗效,PLDD对“间盘源性腰椎管狭窄症”比“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更为满意。
  •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的效果。rn [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月期间腰椎管狭窄症(不包括各种腰椎滑脱)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380例患者随访到241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67.2岁;男97例,女144例。1个节段75例,两个节段132例,3个节段25例,4个节段9例。很多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和慢性肺病等老年内科并症的一种或多种。术前评估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后,手术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术。术中先处理横突间植骨床,打毛小关节外缘和横突的骨皮质,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最后行全椎板和大部分小关节切除。植骨采用异体松皮质骨条、骨骼生和颗粒硫酸钙任何一种和自体减压骨粒的混合物。随访时间最长6年,最短1年6个月,平均3年8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VAS评分,分别对术前情况、术后一年及随访时的临床效果进行评分。比较病人术后、6个月、1年、及随访时的腰椎平片,通过相邻横突间骨小梁的形成情况进行融合效果判断。rn [结果]:术后1例发生脑干梗塞死亡的严重并发症。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心绞痛发作,1例心衰经纠正后均康复。6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处理后5例很快闭合,1例发生感染经抗菌处理后康复。3例发现椎弓根螺钉植入位置有误,其中1例出现拇指伸指肌力减退的并发症,其余未出现并发症。2节段手术时间平均2小时48分钟。手术出血量平均480.4±87.2毫升。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均能在术后1周佩戴护腰下地活动。平均3个月能恢复日常活动能力。241例患者术前与术后一年及随访时ODI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是88.2%、15.4%和16.1%差别有显著性。腰痛VAS评分分别是8.2、2.6和2.2,腿痛VAS评分分别是9.3、1.8和1.3。差别均有显著性。植骨融合率在1年以上随访时为68.2%。无椎弓根螺钉的松动拔除。rn [结论]: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经过术前身体状况严格评估无手术禁忌症,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基于退性行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机理与老年脊柱退化不稳有关,手术建议行广泛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术后可以取得非常鼓舞的效果。缺点是治疗费用比单纯椎板减压高。
  • 摘要:目的:比较前路减压融合(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spinal fusion ASF)和后路扩大半椎板减压治疗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探讨ASF治疗的OPLL的适应症,分析影响后路手术治疗效果的风险因素。rn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月年龄大于55岁的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随访期超过1年的患者有50例,分为两组,A组为ASF手术组,20例,P组为扩大半椎板减压组,30例。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分别使用JOA评分评定,计算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率。测定压迫最重运动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前后路手术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率等。rn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均在12月以上,患者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7.3岁,女性22例,男性28例。A组平均恢复率68.5%,P组平均恢复率51.7%,(P<0.05)。其中11位患者恢复率小于40%,3例为ASF手术,8例为后路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平均出血量250ml,前路手术平均出血量100mle 1例后路手术治疗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1例切口愈合不良;前路手术未见神经功能恶化。P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P1组恢复率>40%.共22例,P2组恢复率<4D%,共8例。P1组患者平均年龄60.1岁,P2组平均年龄69.2岁(P<0.05 )。P1组压迫最重的相应运动节段活动范围7.0度,P2组为10度(P<0.05 )。rn 结论:ASF较后路手术创伤较小,出血量少,临床效果优于后路扩大半椎板减压手术。年龄越大,采用后路扩大半椎板减压的效果越差。压迫较重的运动节段间异常活动度是影响后路椎板减压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的风险因素。本文推荐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伴有节段不稳定的第一选择。后路手术应用于压迫大于3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后路椎板减压同时给予脊柱固定的患者,以减少节段不稳定对脊髓的刺激。
  • 摘要:目的:探讨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rn 方法:对56例同时存在发育性或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和前方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行一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34例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评估临床疗效。rn 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3个月。术前JOA功能评定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周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9.63±2.68、单纯后路减压组9.96±2.6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13.03±2.15、单纯后路减压组11.98±1.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62%±0.16,后者为44%±0.34。rn 结论:一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颈脊髓减压更充分,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单纯后路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失稳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CSM)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住院治疗老年CS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老年CSM组有17例(28.3%)颈椎失稳,明显多于对照组。颈椎失稳节段与颈髓MRI T1像明显压迫以及T2像高信号有明显的位置对应关系。结论:颈椎退变性失稳在老年CSM患者不少见,它可能引起脊髓严重受压和信号改变,提示颈椎失稳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颈后方韧带复合体主要包括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它在对抗颈椎后方牵张应力、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旨在研究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在限制颈椎前屈活动中生物力学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OPLL病变范围涉及第二颈椎者行后路减压和伸肌重建的方法。rn 方法:OPLL病变范围涉及C2者10例,均行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C2伸肌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减压范围C2~C7。平均随访14个月,观察:CT片上测量手术前后C2有效椎管矢状径,观察减压程度;X片上测量手术前后C2~C7角,观察生理曲线维持情况;记录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rn 结果:C2有效椎管矢状径平均术前5.6mm(4~8.8mmmm)、术后13.4mm(10~18.2mm)(与术前相比p<0.01);中立位C2~C7角术前6.5°(-2°~12°)、术后7.4°(3°~14°)、末次随访7.0°(2°~15°)(与术前相比p>0.05);JOA评分术前6~12分,平均9.6分、术后8~14分,平均10.9分、末次随访10~17分,平均13.2分(与术前相比p<0.05)。rn 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对病变范围涉及第二颈椎的OPLL是适宜的方法,可以达到减压彻底、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的目的。
  • 摘要: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常常需要手术固定。最初的后路钢丝固定技术操作安全,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外固定制动,并且不融合率高。螺钉固定技术(包括经关节螺钉、C1-C2侧块和椎弓根钉技术)融合率高、不需要坚强的术后制动,但是其技术要求高。枢椎椎板螺钉能坚强固定C1-C2复合体,可做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文中将复习寰枢椎复合体后路固定的发展史和各种技术,同时讨论各自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
  • 摘要:颈椎病手术治疗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适用范围、手术技术、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对脊柱外科医师的资质考核制度,因而目前从事颈椎手术的人员参差不齐。越来越多基层医院的医生,有机会和空间去开展此项手术。本文论述了有关手术病例选择问题、减压问题、融合问题、重建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内固定问题、继发性退变、疑难复杂病例的处理问题以及未来聚焦。
  • 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3个伤椎。其中男13例18椎,女18例25椎;年龄70~92岁,平均74岁;椎体骨折部位T4-L5。术前CT显示椎体后壁均完整。rn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个月~30个月,平均18个月。31例手术均顺利,疼痛于术后48小时内均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患者住院4~12天。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6±0.2)分到术后(2.0±0.3)分和末次随访(2.1±0.2)(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12)分到术后(20±1.19)分和末次随访(21±1.23)分(p<0.01);伤椎前、中柱的平均的高度由术前(15.1±1.8)咖到术后(24.3±2.1)mm和末次随访(24.4±1.8)mm。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由术前21.2°±4.3°到术后10.1°±3.2°和末次随访10.2°±3.3°(p<0.05)。除3例4个椎体前缘有少许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其余椎体在X线片上均无明显骨水泥渗漏。rn 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的高度,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的功能及减少骨水泥渗漏,其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的一类新型微创技术,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本文论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从2005年5月~2008年1月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为椎体强化充填材料,采用PVP、Sky及国产球囊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VCF)的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祖传膏药外敷综合治疗法和对老年脊住关节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意义。rn 方法:总结于1997年7月~2007年7月来采用祖传膏药外敷治疗820例老年性脊柱关节疾病病例临床资料。其中350例颈肩痛,470例腰腿痛。rn 结果:820例随访6个月~30个月,平均14.5个月,颈肩痛显效300例(85.7%),好转50例(14.3%),总有效率为100%。腰腿痛显效380例(80.9)%,好转90例(19.1%),总有效率为100%。rn 结论:祖传膏药精秘调配煎制而成。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拔毒生肌的功效,结合其独特综合治疗方法,对脊柱关节疾病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尤其是老年脊柱关节疾病的治疗积极深远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应用LinkSB ChariteⅢ型腰椎间盘假体对16例患者19个椎间盘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4.6岁。16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并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手术节段为L4/5间隙5例,L5/S1间隙8例,L4/5和L5/S1双间隙3例。rn 结果:16例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及下肢痛症状完全缓解,均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9mm增加至随访时的14mm。手术用时70-120min,平均90min,出血量100~400ml,平均220ml。尚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rn 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有选择地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Y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0年2月-2007年10月采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106例,包括男22例,女84例,年龄52-89岁,87例有外伤史,39例为陈旧性压缩骨折,67例为急性压缩骨折,所有患者均有背疼等症状,2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但均无瘫痪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压迫表现。MRI检查显示伤椎存在骨折水肿信号,CT或MRI检查示36例有椎体后壁骨折,过伸过屈位X线片显示3例陈旧性压缩骨折存在伤椎内假关节。采用PVP治疗57例,PKP治疗49例,包括应用SKY扩张PKP 33例,球囊扩张:PKP 16例;共138个椎体,包括胸椎63个,腰椎75个。114椎单侧注射,24椎单侧注射后灌注剂未过中线行双侧注射;每椎注射2.5~8ml,平均5ml。术后常规行X线和CT检查,术后2-4小时鼓励患者离床活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1-3天。rn 结果:71例术后24h内疼痛明显减轻,28例48h内减轻,7例72h内减轻,活动状况均明显改善。术后X线显示伤椎高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行PKP者高度恢复较PVP明显,但陈旧性骨折未形成假关节者高度恢复不理想。术后CT示24例32椎存在少量灌注剂渗漏:9例10椎PVP后有椎管内少量渗漏,3例3椎PVP后有椎间孔内少量渗漏,9例12椎(5例PVP,4例PKP)后有椎旁渗漏,5例6椎(2例PVP,3例PKP)后有椎问盘内渗漏:所有渗漏均未引起神经损伤症状等临床症状,术前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72例随访3个月-6年,平均26个月,67例疗效稳定,5例患者疼痛缓解几个月后又加重,考虑与活动量大、灌注剂周围或相邻椎体应力增大有关,减少活动量后均好转。rn 结论:PVP和PKP为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PKP可减少灌注剂渗漏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无压缩型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rn 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8月-2006年6月收治的1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状性无压缩型椎体骨折病例资料,对其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该种类型骨折进行分析。rn 结果:经过6个月-2.5年,全部病例手术后疼痛立即缓解,症状缓解率100%手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均在手术停用止痛药物。无穿刺部位感染,没有出现过敏、发烧等异常反应。无骨水泥外漏。rn 结论:症状性无压缩型椎体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所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立即缓解疼痛,并且安全、创伤小,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摘要:意识可分为三个范畴:警醒、清晰与自我意识。警醒(清醒)与嗜睡(睡眠)清晰与混浊自我意识二谵妄目前这一术语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都可使用。本文论述了意识的范畴与损害、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出现谵妄的因素、可能会促发谵妄的器质性因素以及谵妄的诊断。
  • 摘要: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发生于脊柱的一种三维畸形,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对畸形矫正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患者的畸形特点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如何达到较为理想、肯定的疗效,并尽可能地保持脊柱的生理功能,一直是广大学者所追寻的目标。随着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研究的迅速发展、内固定系统不断改进,新的治疗方法、治疗技术不断涌现,IS的治疗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本文论述了手术治疗规范化以及手术技术不断提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