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Q-PCR检测肠炎沙门氏菌实验感染雏鸭肠道的肠球菌数量变化规律

摘要

定量检测肠炎沙门氏菌(SE)不同途径感染雏鸭后肠道内肠球菌属的动态变化规律.鸭源肠炎沙门氏菌(SE)经口服、滴鼻和皮下注射感染7日龄雏鸭后,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FO-PCR)对SE感染后30min、1h、2h、4h、8h、12h、24h、36h、48h、72h、6d、9d无菌采集的每1c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各肠段内肠球菌属DNA拷贝数(以对数值表示)进行检测.7-16日龄健康雏鸭肠道内肠球菌主要分布于盲肠,回肠次之,肠道内肠球菌数量维持稳定状态.SE感染鸭肠道内肠球菌的数量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波动最明显的时间段集中在攻毒后24-72h,口服和滴鼻感染组空肠内肠球菌含量在24h显著下降(P<0.05),直肠内肠球菌以增加趋势为主,与正常组8h数据相比,皮下和滴鼻感染组都在感染后该时间段内出现显著增长(P<0.05),口服组在感染后24h出现显著增长(P<0.05);在感染后6d各肠道内肠球菌含量又基本趋于正常对照组水平.雏鸭感染SE后会降低肠球菌在肠道内的数量,至感染的后期,肠道内正常菌群通过自身调节恢复其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得肠球菌数量趋于正常,临床表现为雏鸭耐过感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