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才能更好地教——兼谈教学的三重境界

“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才能更好地教——兼谈教学的三重境界

摘要

叶圣陶老前辈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叫做“教,是为了不教”。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无须教、不用教——自能读书的要求。这是一种目标要求,更是一种境界。但是几十年下来,人人耳熟能详,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学生却极少,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问题出在“教”的指导理论有问题,“教”的概念理解有偏差,实践层面、操作层面的引导式在某种角度来说是误导。要解决此问题,在宏观上要有正确的把握。第一,在舆论导向上要改变过于推崇、依赖借班上课的研讨、示范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是重“教”轻“学”课堂模式的温床。第二,即使“原配”师生的课堂,人们的评价也要重在评价教师如何“少教”“不教”却又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爱学、会学、学会的效果,而不是重在看教师如何把课堂当舞台,以自己的“精彩”引发学生的“精彩”。第三,教学的最终评价标准,要“以学论教”,不要“以教论教”,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作为最高标准,看学生是否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会学”“学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微观上要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弱化教师的“中心”作用,非不能做到。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在预设和操作时,都要做到不能“告诉学生什么”,即使不能不“告诉”,也要做到越少越好。其次是,教学的预设,必须是大块的,宜粗不宜细,不要太满,要留白,兼顾到教学的基本走向和目标的基本位置就行了。其三,教学的进程,要让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学,要激发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教材、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去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其四是教学的活动,教学的步骤、环节,最好都从学生中来,间题从学生中来,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结论也从学生的探索、讨论中来,而不是教师强加给课堂、强加给学生,更不是代替学生思维。有人把这叫做“生成”,也有人把它叫做“以学定教”“因学而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及时发现生成的课程资源,巧妙引导。其五,学生探究的结论,不必强求跟教师的预设(“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在保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允许多元解读、多元表述。其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