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1947年从关在乌干达的寨卡树林中恒河猴血液分离发现而得名,1954年从感染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 us),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相似。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ZIKV可分为非洲系和亚洲系两大谱系,目前在南美洲流行主要为亚洲谱系毒株。ZIKV流行主要有丛林型和城市型两种。前者通过受到感染的伊蚊属蚊子叮咬在非人灵长类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也是经由受感染的伊蚊在人间传播流行。还可能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也可能发生性传播或输血传播。感染后,仅有20%的患者出现症状,包括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7天。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并发症,如格林-巴利综合征(GBS)。2016年4月13日,美国CDC确认孕妇感染ZIKV可引起婴儿小头畸形症等出生缺陷,该病毒主要有嗜神经性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