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 >搭建平台千年圆梦——江浙沪宣卷交流演唱活动的实践与思索

搭建平台千年圆梦——江浙沪宣卷交流演唱活动的实践与思索

摘要

不被多少人所熟知,默默绽放在民间的一支奇葩——宣卷,于2009年的夏日在江苏锦溪镇拉开了大幕,首批来自江浙沪三地的11支民间宣卷队一一登台亮相。这是一次民间曲艺宣卷的寻“根”之旅,也首开了在政府推动下,把这不为人所“惦记”的“草根文化”从后台推向前台。这一里程碑式活动,是由江苏昆山市锦溪镇人民政府倡导,在苏州市、昆山市文化部门大力支持下的一次民间文化盛会,从此奠定了宣卷在“长三角”地区群众文化舞台上的地位。汇聚三地的宣卷交流活动,旨在推动宣卷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通过三届的活动,感受颇深,在此仅作一点情况介绍。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宝卷,是最初对道神故事卷本的尊称。在民国期间,因苏州的民间宣卷艺人加入了丝弦器乐后,就流传为“宣卷”。除了宝卷、宣卷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叫法,如,俗讲、讲唱、念卷等,这与他们的表演形制不同而有差异。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中,把宣卷归人民间文学,称为“宝卷文学”,而一些地方把它作为“民问曲艺”。从今年7月国家文化部公示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看,“浦东宣卷”是作为曲艺申报的,而江苏申报的“吴地宝卷”又以民间文学申报。据此,笔者认为,宝卷是宣卷用的文本,划归文学作品的方向是对的,但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或流传方式,应当属“民间曲艺”。所以,对这一艺术门类,应当有个统一规范的称谓。无论是宝卷也好,宣卷也行,总因它源自于寺庙文化、佛道音乐,至今所用的器物、唱的曲调和落调的念文,都还原本真地保存着。所以,人们一听,总觉得像“老和尚念经”。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宣卷在一些地方是上不了“台面”,更别说去比赛拿奖,除非要作一些较大的改动。上不了台,只能是台后的“草根文化”。应该说,宣卷是佛道教义、音乐的延伸和扩展,并吸收了本地小调而发展成的民间曲艺,不能就事论事,或说是其带有宗教元素而弃之一旁,那么,道教、佛教音乐又作何论?大家都知道,目前宣卷所面临的困难很多,最主要的是它的生存土壤的减少以及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搞几次演出活动,只能算是搭建一个平台。所以,笔者也经常在思考,其一,已办了三届,以后的第四、第五届怎么办?现今,在锦溪有了一个交流演出的舞台,靖江也办了几届论坛,能否重组整合。其二,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还应扩大研究队伍,拓展研究领域,梳理出宣卷发展的脉络。其三,还应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保护、传承传统宣卷;另一条是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宣卷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扩大成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