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
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

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江苏靖江
  • 出版时间: 2014-11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文化厅

会议文集: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宝卷是宋元明清流传下来的民间佛教曲艺宣卷与梵呗的说唱文本,与敦煌文书一样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不同的是,敦煌文书主要是官方遗留下来的书面文书,而宝卷手抄脚本是我国民间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料。“敦煌学”与“宝卷学”堪称佛教文化留给世人的“姐妹花”。近年来,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外学者相继深入江浙地区进行宝卷的调查和研究,作为宝卷拥有国的中国人,不能在宝卷理论研究上被外国人落下太远!学术界不能因为宝卷自身“太俗”“太土”“太过于民间化”以及“宗教特性”而轻视宝卷的学术研究价值。中国宝卷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文革”时期已经经历过一次空前的浩劫,许多珍贵的民间宝卷作为“封建迷信作品”被焚烧。1956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收集江浙宝卷几万册,被堆放在文联不起眼的资料室角落里,“文革”劫后之余还剩下数千册70余种;“文革”时期,民间有多少宝卷被收缴焚毁更是难以估计。如果现代人再不引起高度重视,若干年后,这些珍贵的宝卷将会越来越少。宝卷传播的主要承担者是宣卷和梵呗民间艺术家,由于受当代新兴艺术形式的影响,古老的宝卷表演艺术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许多表演艺人都在60岁开外,形势虽不能说濒临灭绝,但却严重地后继乏人,生态环境岌岌可危。苏州工业园宣卷先生花俊德的话很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现在年轻人不太喜欢宣卷。从宣卷现场来看,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在唱流行歌曲和时尚的生活……我在余生之年做好这一工作,至于传承问题,我无能为力了!”驻卷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一。传统文化是需要代代传承的,一旦在现代人手中断层,我们的后世子孙将找不到回“家”的路!宝卷内容具有“因果报应”的宗教色彩,这是需要对其批判的,但却具有极强的“劝善”教化功能,这是值得肯定的。明清时期,宣卷与评弹并列为江南两大曲艺,在广大的农村极受百姓欢迎,在当今的农村基层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应该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在内容、形式上传承、创新和发展宝卷艺术文化,使这种古老的文化遗产为当今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服务,为当今的基层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 摘要:佛头及信众们基于信仰的需求造就了宣卷的音声特征,宣卷的音声也被局内人赋予了“佛法”的意义:无锡宣卷以非独立性、统一的风格融于念佛仪式之中;并以便于仪式实践的宣唱方式表达着执仪者的信仰体认。无锡宣卷的个案,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典型的存在于仪式语境下具有信仰归属的宣卷形态。无锡宣卷音声所一直保有的信仰属性也正是与其历史本源一脉相承的核心所在。这一认知对于人们在复杂多样的宣卷音乐形态中深刻地理解宣卷的本质具有意义,并将随着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继续推进。
  • 摘要:宝卷只有在宣讲中展示它的生命,才能发挥它的能量,起到它的作用,如果不宣不讲,等于死了。历史上,宝卷宣讲民国时候最兴,而现在比民国时候还要兴,兴得多。那时候,大多在碰到病患,或者死了人时才讲经。死了人,也只有大户人家在“五七”里讲“地狱卷”,为其他事讲经的情况是有,但是很少。而现在,无论婚丧喜事,添丁庆寿,入学升学,建房造屋,都要讲经,有些“老板”,什么事没有,生意顺利,也讲台经,谢谢菩萨。常熟宝卷的宣讲,不仅由“信人”请到家里去讲,还有在社庙里讲的。常熟的社庙是宣讲常熟宝卷的基本场所,常熟宝卷与常熟社庙密不可分,宝卷依托社庙广为宣扬,在最大范围里发挥它的劝善功能,同时也促成新宝卷的诞生。社庙依靠讲经宣卷兴盛香火,满足信众的信仰需要,传承忠孝节义的基本道德,同时也积累一些资金,以资日常之需。庙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社庙是庙会的依托,没有社庙,何来庙会。宝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社庙是宣讲宝卷的基本场所。可以这样说,社庙是庙会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宝卷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 摘要:在过去的岁月里,靖江宝卷的保护传承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宝卷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传统农民精神文化的宠儿,在现代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乡村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生代农民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都常常让他们的父辈匪夷所思、瞠目结舌。根植乡村、以农民为传播对象的宝卷必然因此而危机四伏、处境堪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众和艺人出现断层,多数年轻人外出打拼,流向城市,留守的少数年轻人不爱听、不愿学讲经,陷宝卷后继乏人之境;二是活动空间因拆迁而日见窘迫,滨江新城、新港城、城北园区等拆迁大户,恰恰都在宝卷的流行区域。近年来,靖江人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积极探索应对挑战,保护传承靖江宝卷的方略。提出喜爱是宝卷生存发展的前提,信仰是宝卷生存发展的根本,应变是宝卷生存发展的方向,自觉是宝卷生存发展的关健。
  • 摘要:不被多少人所熟知,默默绽放在民间的一支奇葩——宣卷,于2009年的夏日在江苏锦溪镇拉开了大幕,首批来自江浙沪三地的11支民间宣卷队一一登台亮相。这是一次民间曲艺宣卷的寻“根”之旅,也首开了在政府推动下,把这不为人所“惦记”的“草根文化”从后台推向前台。这一里程碑式活动,是由江苏昆山市锦溪镇人民政府倡导,在苏州市、昆山市文化部门大力支持下的一次民间文化盛会,从此奠定了宣卷在“长三角”地区群众文化舞台上的地位。汇聚三地的宣卷交流活动,旨在推动宣卷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通过三届的活动,感受颇深,在此仅作一点情况介绍。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宝卷,是最初对道神故事卷本的尊称。在民国期间,因苏州的民间宣卷艺人加入了丝弦器乐后,就流传为“宣卷”。除了宝卷、宣卷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叫法,如,俗讲、讲唱、念卷等,这与他们的表演形制不同而有差异。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中,把宣卷归人民间文学,称为“宝卷文学”,而一些地方把它作为“民问曲艺”。从今年7月国家文化部公示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看,“浦东宣卷”是作为曲艺申报的,而江苏申报的“吴地宝卷”又以民间文学申报。据此,笔者认为,宝卷是宣卷用的文本,划归文学作品的方向是对的,但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或流传方式,应当属“民间曲艺”。所以,对这一艺术门类,应当有个统一规范的称谓。无论是宝卷也好,宣卷也行,总因它源自于寺庙文化、佛道音乐,至今所用的器物、唱的曲调和落调的念文,都还原本真地保存着。所以,人们一听,总觉得像“老和尚念经”。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宣卷在一些地方是上不了“台面”,更别说去比赛拿奖,除非要作一些较大的改动。上不了台,只能是台后的“草根文化”。应该说,宣卷是佛道教义、音乐的延伸和扩展,并吸收了本地小调而发展成的民间曲艺,不能就事论事,或说是其带有宗教元素而弃之一旁,那么,道教、佛教音乐又作何论?大家都知道,目前宣卷所面临的困难很多,最主要的是它的生存土壤的减少以及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搞几次演出活动,只能算是搭建一个平台。所以,笔者也经常在思考,其一,已办了三届,以后的第四、第五届怎么办?现今,在锦溪有了一个交流演出的舞台,靖江也办了几届论坛,能否重组整合。其二,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还应扩大研究队伍,拓展研究领域,梳理出宣卷发展的脉络。其三,还应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保护、传承传统宣卷;另一条是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宣卷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扩大成果。
  • 摘要:宝卷是从唐代敦煌变文沿袭下来而传至宋代产生,并大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间文化。它的内容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巫术融合在一起,清代《破邪详辩》便说它是思想文化上的“邪”物而加以全盘否定。其实它的正面的教化性一直存在而传播着中国民间良好的文化传统。宝卷中的巫术文化早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够认清宝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俗文化传统,而体现的是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现在所有雅文化与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本文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版《河阳宝卷》上下集为例进行讨论。通过敦煌宗教故事变文系统与《河阳宝卷》有关宝卷的比较研究,证明《河阳宝卷》里拥有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民间宝卷从清朝时候的《破邪详辩》将其全盘否定到《河阳宝卷》成为张家港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瑰宝,体现了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并且回归中国精神文明的传统。归结为一句题词:文明中国。
  • 摘要:绍兴宣卷,流行于绍兴、萧山、上虞一带的农村,与绍兴莲花落、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滩簧(鹦哥班)并称绍兴五大曲种,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宣卷)条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宣卷扩展到江南,以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虽然仍作布道之用,但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绍兴宣卷的“宝卷”及其演唱形式、音乐唱腔,是江南说唱艺术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江南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趋势,有着重要的价值。要根据区政府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及相关政策,落实绍兴宣卷保护专项资金。推动建立艺人协会,促进班社艺人交流。开展绍兴宣卷传统曲目的录音、录像工作,用数字化手段予以保存,保证项目资料完整。加强老艺人档案的调查梳理,建立切实可行的传承机制,提升演唱水平,培养新一代艺人。鼓励艺人创作演唱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丰富宣卷内容,不断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
  • 摘要:河西宝卷是流传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民间宝卷文本及其念唱活动.张掖市的河西宝卷于2008年正式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至目前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要采用博物馆保护的形式,着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地,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 摘要:由于农民广泛的祭扫活动,到了清雍正十一年,在常熟一带列入了官祭,可见地方官对祭拜猛将,发展农业的重视。《常熟合志》335页载文:“刘猛将军庙,常熟在阜城门外湖滨。昭文在五渠。每岁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后第三戊日,两邑令致祭。清雍正十一年列入祀典、额编祭银一两九分五厘。”342页又载:“又按各乡猛将庙甚多,相传为刘猛将。”猛将庙形成了官祭后,四乡百姓便到处造起了猛将庙,《天曹卷》也在此时诞生,更合乎情理。讲唱《天曹卷》及其他“猛将宝卷”不但成为一种祭祀仪式,而且已成为一种带有民众特色、宗教色彩的社会活动。在200余年的岁月中,在河阳山周围的水乡村落,时时传来江南丝竹相伴的优美乐章。
  • 摘要:宝卷,源于唐朝的变文,脱胎于宗教,随着佛教的普及以及宝卷的世俗化、民间化程度的加深,宝卷中贯穿了中国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思想和佛教所倡导的"劝人为善"的教义.在俗文学宝卷中的主人公都是些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历一番苦难,直至最后苦尽甘来,善得善报.它告诉"信众"为人在世要积德行善、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要充满希望和憧憬.当然,宝卷作为一种旧文化的遗传,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中宣扬的封建迷信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现代是不可取的.但在旧年代,艺人们通过富有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宣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化、传播伦理道德的作用.不论宝卷从哪个角度,哪种载体来教化世人,其真实的目的都是要改造大众的思想,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每个时代所倡导的人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不变的。正如,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任何一种伦理道德思想都是对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进步,今天的道德建设与传统道德教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为人们后人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必须认真地加以发掘、整理、继承和借鉴,才不致于留下缺憾。宝卷是打着过去时代烙印的产物,有些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有不尽相同之处,对于宝卷中所倡导的一些道德教化思想,必须立足现实,认真分析,去粗取精,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指导今天的道德建设实践。
  • 摘要:在河阳宝卷中,有不少关于八仙的卷本,选了三个,二个是描写他们群体的,一个是只讲吕洞宾的卷本《纯阳卷》。这本宝卷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是河阳地区宝卷讲唱人自己编的卷本。《纯阳卷》与《八仙上寿》《八仙卷》都是民间为除害灭病降妖,及生病而讲唱的;也有年老多病为达到延寿目的时讲唱的,一边服药,一边讲唱宝卷,以求医仙与神仙的帮助来达到根治疾病,振奋精神。这种两者结合的方法,达到“百字碑”中所主张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后世几乎所有的道教都是这样拜佛道主安神,吃药物主治病的和谐统一。使人在贫穷中,在不合理的社会中有一个精神寄托,增强了生活的勇气与劳作的信心,由无为到有为。
  • 摘要:河西宝卷所记载的故事,绝大多数都透射着“百事从来孝为先,做事善恶要分明”的理念,体现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河西宝卷的基本结构由开头、过渡、散说、韵文和结尾构成。河西宝卷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某种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河西百姓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世称“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有的当它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及时雨;有的当它为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无私棒;有的当它为忠孝仁义、信义和平的百宝经;有的家庭儿女不孝、媳妇不贤、家事不顺、人丁不和,就用“念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幡然悔悟。宝卷在河西百姓中根基之深、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可谓“之最”。
  • 摘要:在这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宝卷的文化生态宽松、和谐,机遇大于挑战。一些沉寂许久的宝卷纷纷苏醒;一些流失民间及尘封于故纸堆的宝卷文本得以抢救、保护;一些地方以政府的名义出版发行宝卷集,先后有《中国靖江宝卷》《金张掖民间宝卷》《山丹宝卷》《河阳宝卷》《中国·同里宝卷集》《常州宝卷》(影印本)问世。从而为广大读者、信众及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正是凭籍于此,笔者试图将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以及江苏大江南北的三种《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进行比较,在展示当下宝卷活态传承现状的同时,探究“变异”在宝卷传承传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就教于专家学者、草根同道。
  • 摘要:常熟宣讲宝卷,一般称之为“讲经”或“宣卷”,也有称“说卷”的,但不讲“讲经做会”。常熟的做会叫“搭佛会”,虞城以东的地方叫“搭长幡”,与别地所说的“做会”有所区别,是集众善友在社庙里举行的。搭会人,就是佛会的牵头人、组织者,叫佛头。讲经先生一般不做佛头。佛头通常是两种人:一种是管庙人,以前叫庙祝。另一种是“仙人”,也叫“师娘”,即巫。是巫,总要做佛头。常熟宝卷的宣讲仪式及说唱腔调,各地各门派大体相同,但也有所差异,这里所说的是本门馀庆堂的做法,对别地别门派的不同之处,知道的则略加说明。本门极力回避异端邪说,对违背儒释道三教教理的,努力扭转。常熟宝卷的宣讲,大体有四种基本的形式:香山完愿;还受生经;佛会;地狱卷。
  • 摘要:常熟位于苏州地区的东北部,北邻张家港,东则与太仓接壤,南近昆山、苏州市区,西界无锡、江阴.作为明清以来苏州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宣卷在常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常熟讲经于当代,在讲经具体内容、仪式方面也多有变革。当代常熟讲经新创了很多关于本地神灵的宝卷。常熟当地人地域观念强烈,期望受到本地神灵的护佑。讲经先生也创作了不少宣讲当地神灵故事的新宝卷,当地在有讲经活动时,一般都要宣讲相关各自的地方神灵的宝卷。如《贤良宝卷》,讲述尚湖水神刘大根的出身与神通故事,尚湖边上的村镇举行讲经的话,多数会宣讲此卷。尚湖镇建华村的地方神为千圣小王,有讲经活动的时候,一般都要讲《千圣小王宝卷》;建华村东边的赵家上村供奉安乐王总管,当地讲经一般要宣《总管宝卷》。这些地方神灵宝卷的宣讲,可以强化本地人的乡土意识,同时也加强了讲经活动和地方民众在心理上的关联。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常熟讲经新创了很多用于不同场合的宝卷。如《路神宝卷》,主要用于新买了家用轿车,主家召请讲经,祈求出入平安;《状元宝卷》,用于小孩子初入学,或家中有子女要参加高考之时;《鲁班宝卷》,用于新房落成,谢红之时,期冀人住顺利,家宅平安。尚湖的讲经先生余鼎君自创了《孔夫子宝卷》,因为小孩入学之前应该拜孔夫子,而且原来三教中儒教一直没有宝卷。这种创新加强了讲经的适应性,使得常熟讲经能够更多地满足民间多样的宗教、信仰需要,与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彼此间交流卷本比之前要热络很多,有的还从网上下载打印相关作品。在讲经的具体过程中,常熟讲经创新了“献荷花”这一环节,为当代常熟讲经所特有。献荷花之前没有,在2010年前后开始出现于讲经中,一般举行于送佛之前。届时,和佛的人则分成两列在其左右,手持纸扎的荷花,扭秧歌步。讲经先生在中间随兴走舞步,宣唱歌偈。其歌偈分上下阕,各十二段。上阕唱妙善公主成道故事,下阕则专为祈福吉祥之词,祝福主家发财进宝,平安如意,好事不断,等等。其曲调悠扬动听,场面活泼欢闹,气氛热烈异常,为一次讲经中最轻松也最具娱乐性的阶段,也常常是最能吸引人围观倾听的时候。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常熟讲经增加了娱乐性,使之具有了更多的吸引力。常熟讲经应该是靖江讲经以外,保存木鱼宣卷传统特征最多的一种。但它并没有固步自封,其在当代呈现出来的很多新变化,增强了其生命力,拓展了其发展空间。这些新变化基本上都是在讲经先生内部进行的自主调整和创新。它们有些方面可以被看成是向宣卷传统的坚持和回归,有些则是更多地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这一变化过程中,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主要是为常熟讲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和自由的外部环境,官方意志掌控的程度不高。类似的情形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吴方言区宣卷。当时的宣卷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在与滩簧、评弹等流行曲艺形式的竞争中,汲取他家之长,发展出了丝弦宣卷、书派宣卷等新形式,由此在本地区高度竞争的演艺市场取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丰富了其表演艺术,提升了生存空间。这是我们现在能在很多县市见到宣卷的重要前提。常熟宣卷于木鱼宣卷传统的继承与其当代的诸多变化,在当代丝弦宣卷所指向的宣卷曲艺化、舞台化的途径之外,也为当代宣卷提供了另一种发展的方向。对于如何保护宣卷和促进其发展,它显然有着很多令人思考和可借鉴的地方。
  • 摘要:宝卷是下层民间文化的结晶,与上层社会的精英雅文化绝然不同。它既是一种集音乐与文学于一体的讲唱艺术,又是民间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同时是民间社会生存、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是民间娱乐、审美、教化、信仰和生活的凝聚和折射。虽然山西的宝卷宣唱已趋式微,但作为北方宝卷的中心流传地带、作为南北宝卷交流的枢纽,山西在宝卷传播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而介休宝卷又是山西宝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至晚从清中叶起、直至解放前,宝卷的宣唱一度大盛于介休。而且,宝卷宣唱与介休的宗教信仰、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颇蕴深意的文化现象。《山西介休宝卷说唱文学调查报告》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研究山西介休宝卷的专著。作者通过多年实地调查,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宝卷,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材料,提出了许多富有眼光的观点。可以说,这部著作对山西乃至全国的宝卷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启发性指导作用。
  • 摘要:宝卷,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间杂的说唱文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由常州武进籍皇帝梁武帝萧衍始创,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常州宝卷虽然迎来了一个复苏期,但近年来,现代娱乐形式趋于多样化,尤其是电视、网络的风行,导致了民众娱乐兴趣的大转移。常州宝卷宣演活动发展空间日益逼仄。虽常州地区宣卷活动从未中断过(“文革”除外),而且现在常州城乡一些主家做佛事中常安排宣卷活动,但纯娱乐性的宣卷已了无踪影。据不完全统计,常州全市专事佛事宣卷的班社仍多达十多家。只是一些主唱宣卷的佛头大多年迈体弱,培养年轻传人已成为当务之急。一大批珍贵的手抄本、刊印本常州宝卷被外地收藏家高价买走。无疑,一些经典的卷本正在不断流失之中。鉴于此,保护宝卷、传承宝卷之路漫漫,工作任重道远,尚需靠众多有识之士努力奋斗。
  • 摘要:宝卷和其他曲艺形式有一点是不同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往往和宗教相联系。这是现在的宝卷研究者、传承者、整理者在现实的各项工作中十分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这种珍贵的、绵延了上千年的曲艺艺术品种不要很快消亡,唯一的办法就要“推陈出新”,用旧的形式来“装”新的故事,哪怕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轶闻、笑话闲谈,都可以进入宝卷说唱的领域,这些新改编的宝卷故事卷本应该和宗教远远的分离,应该是和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着的,只有这样才能延长宝卷的寿命和扩大宝卷的影响,使得宝卷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中占有其应占有的一席之地。衷心地希望宝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百花园中,和其他兄弟姊妹曲艺种类一样繁盛地成长,延续到更加久远的未来。
  • 摘要:本文正是从民间宝卷的来历、念(唱)卷人与听卷人的职能融合与身份转变、念卷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等方面,分析和阐释这一兼具仪式与娱乐功能的民间音乐活动的历史缘由和文化意义。念卷虽然是河西当地人民的一种习俗活动,但这种习俗活动是以其宗教性来源和神圣性仪式为其背景的一种特殊习俗方式。因此可以说,河西宝卷文本和念卷活动既是宗教的,又是习俗的;它虽然背负着宗教性的历史和保留着仪式化的外壳,但它已经是脱离了宗教特性的一种世俗文化,一种以世俗娱乐为核心的仪式活动。
  •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的。在流传中继承、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形成了今天看到的面貌。如宝卷这种形式,从最初唐代寺庙里的俗讲,宋元讲经中的说诨经,到后来成为明清民间的宗教性说唱故事。江苏靖江的讲经宝卷,同其他明代宝卷一样,至少从明代中期开始,作为民间宗教做会中的说唱部分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今天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在阅读整理这些宝卷过程中,发现这些讲经宝卷,既不是明清原本的面貌,也不是现在艺人的独创,而是从明代到清代,从清末到民国,一直发展到今天,一个一个时代层叠累积而形成的。每个时代都会留下一些时代的痕迹,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从这些时代的层叠累积中考证其源流,也可以借以考证方言俗语、民俗风情的变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发如何对这种随时代不断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本文认为,口承文化有其利弊,对它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口承形式上,而应当在文本上进行保护。
  • 摘要:目前,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戏曲下乡演出也很频繁。但宣卷仍面临着止步不前的停顿状况。曲调的创新是传承宣卷的主要手段,表演形式多样化,可增添宣卷的生命力,政府的文化机构,是传承宣卷、发展宣卷的顶梁柱。传承和发展宣卷,需要有奉献求实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干劲。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金泽商榻的宣卷,定能结出灿烂的花朵。
  • 摘要:同里宣卷作为水乡宣卷的典型代表,其曲调丰富,运用场合各有不同,其中都以喜事为主,如小孩满月、乔迁造房、祈福、还愿、婚嫁、家中子女考中大学、祝寿、亲朋请客、庙会,等等。其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宝卷及曲调也不同,多为符合场合内容或者多为励志喜庆、激人上进的民间故事。其曲调吸收了各种民间小调及戏曲元素、有着深远的艺术研究价值。但除喜事外,在白事中也会运用宣卷曲调,当地人称之为“拜忏”,同样也是以教化人心、惩恶扬善的故事而广泛地存在。同里宣卷曲调涉及民间曲艺艺术较为广泛,包括锡剧、沪剧、越剧等,还包含了曲调丰富的民间小调及佛教音乐,因此加强对宣卷曲调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江南民歌以及江南戏曲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一个值得人们好好挖掘和研究的学术课题。如今,同里宣卷已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日益活跃于广阔的民间舞台和国内外舞台,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需得到更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民族”的文化艺术、“民族”的曲艺财富、地域特有的区域文化,只有在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不断发掘保护之下,在宣卷艺人的不断传承之下才能得以发扬。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同里宣卷这朵土生土长的宝贵音乐文学奇葩在中国乃至国际的大舞台上永放艺术之光。
  • 摘要:在靖江,遵循仪轨进行的民间信仰活动是为做会,民间艺人佛头不仅是主持做会的执事,而且是宝卷的宣演者。因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的差异,各地宝卷文化的名称、形式、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作为活态传承的宝卷,其文化体系大致相同,基本传承要素为:仪式、宝卷、传承人。宝卷活在当下的要素和路径表明,它像许许多多草根文化那样,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律——自生自灭。倘若有一天它真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也是非人力所能挽回的事儿。因而,假如真的关心宝卷的命运,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护和改善它的生态环境。不能因人为的破坏和冷漠,将其陷入莫名的困境。人们最大的忧虑是听众群体的凋零,那就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新的听众,大张旗鼓地普及宝卷知识,营造宝卷的文化氛围,让现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认同宝卷、热爱宝卷、亲近宝卷,从而重新找回那种共享的、族群特有的归属感,并由此强化宝卷的文化记忆。只要精心呵护,宝卷就能勇敢地迎接挑战,自信潇洒地与各种时尚文化既碰撞又融合,各领风骚,共同繁荣,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新时代继续讲它的忠孝节义。这既是本文写作的初衷,也是对宝卷前途命运的预测和展望。
  • 摘要:锦溪宣卷经过锦溪镇政府和锦溪宣卷传人的努力,已交上老树新花、枯木逢春的好运。近几年中,锦溪镇已建起了宣卷馆,每两年举办一次江浙沪地区的宣卷交流活动,作为对宣卷怀有深厚感情的“非遗”保护工作者,总会在策划、创作方面尽一点心,出一点力,特别主张宣卷演唱也应不断创新,将唱腔设计得更优美,将表演设计得更生动,使宣卷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通过多年努力,现已初见成效,当看到宣卷保护渐入佳境后倍感欣慰。但保护工程还刚刚起步,还需不断努力,让锦溪宣卷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 摘要:河阳宣卷的保存和流传一直是张家港河阳地区人们的骄傲,历史的悠久,文化的传承,每一样都让今天的百姓们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留给人们的文化遗产是多么珍贵。河阳宣卷最初产生于宋朝,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多的发展,在清末民初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但是,接踵而来的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让这个传统曲艺惨遭损毁,甚至绝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才又得以恢复。现今的状况是关注多,传承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一学、唱一唱,这样才能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河阳宣卷为典型的传统木鱼宣卷,调式主要为[符合调][九亢调][南无调]等,民间小调更是层出不穷,如[梳头调][解结散花调][杨柳青调][回向赞]等。不仅对评弹、滩簧的影响较大,就是对于昆剧、苏剧、沪剧等曲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如今河阳宣卷已经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需要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和学术界的专家去关注,探讨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来保护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大众的,作为祖国文化艺术的接班人,要早早地认识到“民族的”文化艺术才是真正最美的。因此,作为河阳地区地域特色文化的“河阳宣卷“,理应好好地保护它和传承它,这既是对先人创造的成果的历史尊重,亦是对后人传承的一种历史期望。
  • 摘要:宝卷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文艺作品,其形式复杂多变。从以前调查搜集到的卷本来看,宝卷的基本结构有开头、结尾、过渡、韵白结合、曲调等几个部分。河西宝卷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性质复杂难定。就其散韵结合、说唱兼用的体例,依靠一定声腔曲调的宣卷活动,以口头方式在民间流传而言,它属通俗文艺范围;就其没有编写者姓名,传抄中被不断加工修改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集体创作。特别是不少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深信它与民间文学关系密切。但是某些宝卷充满浓厚的宗教教义宣传色彩,明显是僧侣教徒编唱,后来经过民间加工的作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宝卷的思想内容也是复杂的、多样的,应该根据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河西宝卷在艺术上能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瑰丽奇异的想象,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新鲜活泼的语言,表现出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艺术创造才能。宝卷自明清在河西广为流传以来,深受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成为人们在闲暇之余娱乐消遣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宝卷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突破。许多普通艺人、不弟士子潜心于宝卷的创作或对自己所看到的小说故事、评书进行改编,或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创作,形成了大量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宝卷。直到“文革”前在河西仍可以看到热闹非凡的宣卷场面。“文革”中,宝卷被作为“四旧”受到了破坏和禁锢,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被人们遗忘。改革开放初,伴随着文化的逐渐开放,一度沉寂的念卷、听卷活动,又再次复兴。与此同时,学者们也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对河西宝卷展开全方位的收集整理和挖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念卷、听卷活动虽再度沉寂,然而宝卷曾经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通俗文学,它不仅是河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研究河西民俗、宗教、语言、社会的珍贵资料。
  • 摘要:胜浦宣卷,它是胜浦当地以“宣讲宝卷”为特色的民间曲艺,是古代江南佛教民间音乐在当今的遗响,在胜浦千年沿袭,至今不衰,已同现代文明相融合。至今仍活跃在胜浦四邻八乡,深受民众喜爱。宣卷内容主要为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主题皆围绕惩恶扬善、睦邻友爱,教育人民做好事、做善事。伴奏音乐古朴简洁,悠扬典雅。吴依软语,婉转动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民众道德、伦理、审美、情操、民风、民俗都有较强的教化作用,成为当今胜浦社区和谐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胜浦宣卷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代代传承、经久不衰,实不失为胜浦民间艺苑的一朵奇葩。作为江南民间俗文化,它承载着“吴文化”厚重的文学和艺术基因,是江南“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胜浦劳动人民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创造的精神产品,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是祖先留给当代胜浦人的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胜浦宣卷形式有两种:传统宣卷和丝弦宣卷。传统宣卷一般是两人搭档,故称双(人)档。两人在桌子东西两旁相对就坐。东首的称“上手”,面前桌子上放着醒木、折扇、经盖和木鱼等道具。宣卷先生翻开卷本(即宣卷脚本,统称宣卷)置于桌子上,照本宣讲,时说时唱;西边称作“下手”,一边击打磬子,一边嘴里和附着“上手”每句唱词最后一二个字,并加唱“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加于落调,被称为“和调”;丝弦宣卷有6—7人,配置丝弦乐器。除了木鱼、磬子亦同双(人)宣卷一样,还用其余丝弦乐器配音,增加了渲染气氛。有时,丝弦宣卷还会结合演出其他传统剧目。解放前,双(人)档宣卷长达通宵。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宣卷一般到子夜就结束。
  • 摘要:常熟的这两本《天妃宝卷》《水仙宝卷》,很不简单。就妈祖的文献资料而言,填补了宝卷这个空白。就妈祖的信仰内容而言,增添了妈祖的两种身世。就常熟的民间信仰和民俗而言,常熟不缺妈祖,而且有其不同于别地的独特之处。遗憾的是,常熟的供奉天妃的民俗活动“天妃庙会”,由于天妃庙的不复存在而已消亡。但这两本宝卷还在宣讲,常熟民间的妈祖信仰并没有消亡。
  • 摘要:明代前期是世俗佛教宝卷的发展时期。明代中叶以后,直到康熙年间是民间宗教宝卷的发展时期。通过调查,岷州宝卷绝大多数为明及清前期传承下来的宗教宝卷。而从目前全国零星可见的宝卷及宣唱活动来看,多为文学故事宝卷,很少有宗教宝卷。因此,岷州宝卷更具文本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研究中非常宝贵的一宗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民间教化、俗文学、民间语文、佛教音乐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六七百年来,这些宝卷在全国各地,在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中产生、流传、演化,以至消亡。可是在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原明代岷州卫辖区至今仍然盛行,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宝卷文化及其研究的特种品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去发掘、保护、研究。
  • 摘要:宝卷,是研究中国宗教、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多种课题的重要资料。宝卷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由常州武进籍皇帝、梁武帝萧衍始创,初行于唐代,称为“俗讲”,但刚兴起不久,就被扼杀了。后来,僧人便将“俗讲”改称“谈经”。至宋代,寺院庙会中的“谈经”等说唱文艺,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勾栏瓦舍,僧人们的“诵经及讲说因缘”才真正与民间曲艺结为连理,成为民众消灾祈福的信仰活动。而宝卷形成后的流行时期,当为明代。,常州宝卷数量多,手抄、刊印时间早,大多为清咸丰年间至民国年间的产物,而且独具常州特色和风情的宝卷留存多。常州宝卷大致可分为神佛成仙事迹类、说唱故事类、仪式类三种类型(即圣卷、草卷、科仪卷三种),并且每册还有开卷语、结束语。“文革”时期,宝卷被破坏殆尽。包立本的部分藏品(计40卷)已于2009年初,入选车锡伦教授编纂的《中国宝卷总目》(修订本)一书之中。车教授曾高度评价常州宝卷现存情况:“数量多,且手抄、刊印时间较早。”分析常州宝卷量多质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梁武帝在家乡常州推崇佛法科仪书的结果;二是江南民俗活动多;三是常州文人、读书人多,会编、会写。宝卷的文字格式分为七言及三三四言等多种句式,其中文字语法大都是常武地区方言,念唱起来朗朗上口、婉转动听,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内容大都反映了常州的人文历史,如万绥镇的《梁皇宝卷》,横山镇的《白龙宝卷》以及原常州府所属阳湖、无锡等县的《养媳妇宝卷》《三笑宝卷》等等。宣卷,其实是“宣读宝卷”的过程,是流行于民间艺人“宣卷”时的唱本,也可以说是一种在宗教或民间信仰活动中演唱的说唱文本。有人误将宝卷称为宣卷,或宝卷、宣卷混淆,事实上宝卷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宣卷则为曲艺类别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说唱文学形式,被纳入中国俗文学史(或曲艺史)的研究范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