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 >个体和团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影响因素分析

个体和团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血站在血液采集中个体和团体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因素的差异,从而保障献血者身心健康和血液安全.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东营市中心血站的91534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献血者的献血组织模式不同,将其分为个体献血者组(n=66012)和团体献血者组(n=25522).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 版、2015 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版)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006 版)的相关规定,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梅毒螺旋体(TP)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5 项血液检测性因素项目进行检测。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及国际输血协会(ISBT)的相关规定,对血液的采血量、脂肪血发生情况,以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3 项非血液检测性因素项目进行调查。并且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个项目的不合率进行比较。 结果:①2013—2016年,东营市献血者血液的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献血反应、脂肪血及采血量不足8 项指标不合格率基本稳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0.25、-0.14、-0.12、0.09、0.13、0.41、0.83、0.28,P>0.05)。5 项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ALT 的不合格率最高(3.3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 560.72,P<0.05);3 项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脂肪血的不合格率最高(6.5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 443.63,P<0.05)。②个体献血组血液检测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低于团体献血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0%比5.70%,χ2=138.20,P<0.05);两组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5.42、31.31、24.55、14.22、4.01,P<0.05)。③个体献血组非血液检测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低于团体献血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6%比15.9%,χ2=828.72,P<0.05);两组献血反应、脂肪血、采血量不足项目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2.47、603.23、828.72,P<0.05)。 结论:针对个体献血者,应加强对其献血前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采集更为安全的血液。针对团体献血者,建议采取减少每次献血人数,或者增加采血车及工作人员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杜绝过于集中的采集方式,降低献血反应和191采血量不足;并且加强团体献血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宣传,降低脂肪血和ALT 不合格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