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4年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论坛 >人文缺失与大学教育之思索

人文缺失与大学教育之思索

摘要

人文在中国语境中最早指礼乐教化.人文缺失已是当下公认的社会之弊。这固然有教育的本分,但陈丹青认为应更多从社会寻找致因,“今日中国大学生以及大学教师‘人文水准’的触目惊心,不完全是大学墙内的教育问题,而是历史遗留问题”“以百年中国历史变化之剧,文化断层之深,一代与一代之间教育品质的差异,乃直接造成今日全民素质不堪补救的后果”,当金钱决定社会的大导向之后,逐渐发展出追求世俗利益的商业社会,世俗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带给人巨大的改变。需求决定供应。正因世俗、实用、功利等价值观的影响,能直接创造物质价值的易找工作的专业,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能直接有用的课程成了学生的选择。当代财经学科多定位于经世致用,与政治、文化、军事等社会民生息息相关,以有益于国事为急务,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但也极易导致“唯GDP崇拜”等偏颇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特征下,大学不一定都以培养专才为主,而应有一部分精英型大学,转向以培养通识型、人文型人才为主,放弃以目标为导向的“赶路式”教育,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赶集式”教育,看清并承担起自己应有的使命。这样的大学,应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素质,又有足够人文底蕴的高素质人才,如此“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教化功能,才不止在社会物质的发展进程中,还能在精神上发挥作用。当代大学虽然也有通识教育课的设置,显然是涉猎皮毛,不少学生单纯为考试不挂科而勉强去学,而不是兴趣、爱好抑或是责任感,所以在不少学生眼里,文史哲就是迂酸的代名词,只有“实用”才是王道,其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文教经典的繁盛、复杂性的探索都是无用的。正因对人才同质化的心存忧虑,才会对多元文化融汇的学术环境期盼尤甚,当下大学或许缺少一种独立的、超脱的灵魂,或许太过于注重一己之利,太过于沉溺一己之悲欢,而忽略了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如今大学教育或许应当回归人文本位,把传统精神的滋养灌注到教学中去,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国与世界结合,建立起稳定的、常态化的教育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