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的酸坛会唱歌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坛的腌制工艺,第一次腌酸,叫“起酸坛”,酸坛“起”得好,一劳永逸,酸坛“活”了,以后可以不断往里边加入可以腌制的果蔬。要是“起”得不好,酸坛没有生命,整坛子都会发臭。以豆角为例,首先把豆角洗净,晾干水,最好能放在太阳底下晒蔫一些。制作之前要掐掉部分太老的豆角的头尾,如果是刀豆,太老的话还要“抽筋”,不然硬如竹壳,咀嚼不动,难以下咽。要准备粗盐,不能用精细食盐,这样腌出的酸才脆口。万事俱备,用一个大簸箕把豆角摊开,散下粗盐,使劲搓揉给豆角做一个全身“盐浴”,等到豆角布满盐分在身上,换到一个大盆子里,和上浓稠的糯米粥,最好加上几两高度白酒,继续翻搅,最后把豆角捆绑成一小扎一小扎的样子,放入坛中。豆角多,酸坛大,这样的工序需要重复好几遍才能做完。豆角在簸箕上被搓得沙沙作响,老妈告诫我,酸坛弄好以后,要放置在阴凉处,避免生人靠近,一个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再一个是基于她老家的习俗一一在来宾市象州县桐木镇,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也就是俺的曾祖母)告诉她,去“捞酸坛”(打开酸坛,取食之意)的人要很讲究,穿白衣服的人和光膀子的人不能来碰酸坛。穿白衣服的人来掏酸坛,酸坛会起白泡,柳州话叫“起璞”(有害菌滋生的表现),光膀子的人来偷酸吃,会把汗滴进坛子里,坛酸容易变味。要是酸坛“起璞”,挽救的方法是滴入几滴高度白酒或用秤舵烧红丢进酸坛,第二天,捣乱的白泡泡就会消失了。一罐酸坛要塞得满满的,越紧实越好,最后用白米饭封口,待到四五天以后开坛就可以把干了的米饭拿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