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大山雀接触带的两种进化模式:来自谱系地理和共祖分析的证据

大山雀接触带的两种进化模式:来自谱系地理和共祖分析的证据

摘要

研究两个物种同域分布时的接触带已经成为近年来动物系统与进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接触带的遗传组成和基因流状况还为阐明物种之间的隔离机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界面,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接触带的形成和维持及杂交物种可能的进化命运.联合形态学、线粒体、性染色体基因和微卫星数据,对大山雀(Paurs major)两个接触带(新疆和西南地区)的进化动态进行研究,分析基因交流或基因渗透的方向和水平,评价接触带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接触带两个同域分布的谱系具有截然不同的形态学差异;形态学分析和微卫星标记均探测到混合种群;Z-染色体基因没能监测到任何聚类结构.在该区域大山雀形态学和线粒体上的渐变分布,较高的基因交流以及逐渐扩大的接触带宽度将这个地区归为松散接触带(relaxed zone),接触带的范围在过去40年时间大约向北扩张了700kmn.在中国西南地区接触带,线粒体和核基因标记揭示的谱系分支结构一致(AcoⅠ核标记,Fst=0.56,P<0.05;BRM核标记,Fsr=0.66,P<0.05)。一个分支局限分布于高山环境中;另外一个分支更多分布于平原地区,混合种群限制在从高山到平原的过渡环境中。基于线粒体和Z染色体的零迁移率表明谱系分支间共享的多态性是古代多态性的遗留,西南接触带的两个分支仍然处在分化过程中。推测这两个谱系分支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类型,地方适应性是保持分支边界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整合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探测到接触带中大山雀的两个进化模式:分化分支的融合和正在进行的分支分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