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人的“形上自由”

摘要

在现实的经验历程中,人们可根据社会情境条件来选择各种美好的或有益于开拓其意义空间的事物,作为理想对象加以追求,但是,这些"形上观念"不应被视为某种外在的权威或异质的对象来作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最终根据,更不应被视为神圣对象而加以无限地景仰崇拜,而应视为人们在"学"和"习"的实践历程中所赋予的价值对象和意义来源,将其纳入于自身的"道德努力"过程之中,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扩充自己的意义空间.由此,人们将不会轻易地被某一个或某几个"形上实体"或"神"所左右和控制,也不会长久地陷入某种"形上迷失"之中无法自拔,而总能在持续地"道德努力"中,把握自身的命运.这意味着历史意识、现世性和理想追求将融合而形成为一种开放视域,为人类文明的永恒持续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孔子的“仁”所刻画出的意义空间,赋予了“道德努力”中的人一种“形上自由”,从使儒家具备了真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过,在孔子之后两千多年华夏文明的现实历程中,人们并非能够始终保持那种谨慎的“形上自由”,而总是难免因为强烈的本能冲动或“形上情怀”导致自己困顿于某种“形上实体”或“形上迷失”之中,失去其本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尽管如此,借助于道家、佛教和西方文明的帮助,儒家学者也总是能够“返归本心”、“重拾大本”,开拓出更为广阔和丰富的意义空间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