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八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第二届Argo科学研讨会 >西太平洋暖池体积变化及其暖水来源的初步分析

西太平洋暖池体积变化及其暖水来源的初步分析

摘要

利用2004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的网格化Argo剖面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三维结构以及暖池体积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进出暖池的流量变化、暖水来源及其影响暖池体积变化的因素等.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太平洋暖池(温度不低于28℃)最大深度可达120m,其面积由表层向下逐渐缩小,且位置由北向南倾斜,在100m层上,暖池主体几乎全部位于赤道以南海域.估算得到的气候态暖池体积约为1.86×1015m3,其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分别出现在每年的6月和10月.暖池体积的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有着较密切的关联,在ENSO年体积变异十分明显,且具有准2a变化周期.就多年平均而言,整个研究期间沿纬向输入暖池的暖水流量约52×l06m3/s,且以东边界输入为主,而输出暖水约49×106m3/s,且以西边界损耗为主;沿经向输入暖池的暖水约26×106m3/s,而从南、北边界输出暖池的暖水(总量约23×106m3/s)在数值上不相上下.暖池体积与进出暖池的暖水净流量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存在的较强相关性表明,暖池体积的年变化除了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经过暖池的暖平流有关;而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两者的相关性却较弱,且暖池纬向上暖水净流量的年际变化与Ni(n)o3.4指数的相关性也较低,但在经向上的相关性却较高,表明暖池在经向上的暖水平流对ENSO事件的影响要强于纬向的.从进出暖池各边界的净流量分析,在纬向上暖池东部区域获取或损耗的暖水要比西部区域大,而在经向上暖水的输入量基本上都要大于输出的,暖池主要从赤道以南的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区获得暖水.通过对长时间序列Argo网格数据的分析研究,可为深化暖池变异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研究,以及准确预测、预报ENSO事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