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壳物质密度变化特征

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壳物质密度变化特征

摘要

华北地区2009年以来实施的统一流动重力网由1 000多个相对重力点和11个绝对重力点组成,约以半年为周期.为了提取其趋势性变化特征及深部地壳运动机制,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华北地区2009-2013年841个重力观测点的重力变化趋势,考虑到重力变化观测的半年周期,测点((Φ),λ)的重力变化g在At的重力变化可以表示。rn 重力变化率显示,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区呈现负变化,华北平原呈现正变化.渤海湾南北侧呈现负变化。区域A的负变化达到约-30肛Gal/a(1pGal=10-8ms-2),出现在晋冀交界的太行山地区;正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河北南部地区,达30yGal/a以上;渤海湾南北两侧的负变化亦较为明显,达-10~-20yGal/a。基于重力场变化率,利用紧凑重力反演方法,经过10次迭代获得O—60km的每10km-层的分层密度变化。密度变化主要出现在15km层、25km层和35km层的山西地区、华北平原和渤海湾盆地地区,再活化的岩石圈地幔密度变化不明显。rn 山西断陷带10~40km(2~4层)的负变化体现了山西断陷带NEE-SSW向的拉张效应,山西断陷带切穿Moho的深大断裂拉张作用、鄂尔多斯块体整体东向挤压作用,俯冲洋壳板片的折断与陆壳的拖拽,物质东向运动和下行导致中下地壳膨胀而密度减小,主要集中在中下地壳,幅值在约-40~-50g/m3;华北平原主要体现为正变化,主要体现在京津冀地区和冀中南部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相互作用致使华北平原下地幔形成环流,岩石圈地幔上隆,密度增加达到30g/m3以上;渤海湾盆地地区的深沉基层、没Moho以及变薄的地壳揭示了该地区地壳具有膨胀特性,这种膨胀促使地壳物质密度减小,其幅值在-20g/m3左右。总之,华北地区地壳物质由西向东的负.正一负分布总体体现了华北地区近东西向挤压,山西带与渤海湾盆地向华北平原汇聚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