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卡病毒病研究进展

摘要

2002年,美国遗传治疗公司(Genetic Therapy Inc.)的科研人员在利用人胚胎视网膜细胞(PER.C6)培养腺病毒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未知病原体污染[1],经过病原分离与鉴定发现,该病原体具有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家族成员的形态特征与分子结构[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病原与心病毒属(Cardiovirus)相关病毒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两者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IRES类型、2A蛋白长度等),据此而将该病原归为微RNA病毒科的一个新属,并以其为原型毒株命名为"塞内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1].随后研究发现,SVV具有溶瘤属性而被应用于人类癌症的治疗[2-4].201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将SVV更名为"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其所在的属命名为"塞内卡病毒属"(Senecavirus)[5].尽管早期的SVA分离株对人类和动物无明显的致病性[2-3],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VA与猪原发性水泡病(PIVD)和新生仔猪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6],尤其2014年以来,巴西和美国等国家众多猪群暴发水泡疫情[7-8],SVA因对养猪业的危害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