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2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雷鸣远与近代中国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发端

雷鸣远与近代中国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发端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主教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法国保教权使天主教会与西方地殖民侵略联系在一起,使得上帝的面目显得一片模糊。法国保教权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天主教会中国籍神职人员地位低下。1900年后,整个中国天主教迎来了其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初天主教教务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会自身调整的结果,表明教会的一种积极开明的改革姿态,但是这种开明是有限度的,是一种消极的改革策略:而雷鸣远则比教会当局走的更远,他代表的是一种更为激进的改革势力。虽然他改革的立意是基于教会的发展,但是这种方式也会不可避免的招致其与教会当局的分歧与冲突。虽然法国的保教权在20世纪初期有了很大的衰落,天主教会本身也在不断的调整中获得教务的大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教会所形成的积弊却仍然存在,成为制约教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在继续危害着教会的社会形象。而以马相伯、英敛之为代表的教会精英在20世纪初开始对教会的积弊提出批评意见。后雷鸣远主铎天津与“天津运动”。针对20世纪初中国天主教会的困局,以雷鸣远神父为代表的教会神职积极寻求在教会体制内实现突破,从而大大加速了近代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的进程,甚至完全可以说雷鸣远的种种意见和做法是直接继承了“利玛窦规矩”,是三百年后在完全意义上承行“利玛窦规矩”的西方传教士中的第一人,是试图修复西方与东方久已断裂的正常关系的一次成功努力,雷鸣远神父也成为近代中国天主教本地化当之无愧的先驱。雷鸣远神父的名言是“中国归中国人,中国人归基督”,其中就包含了“爱国”与“爱教”的双重含义。而且他在实际中充分鼓励和肯定中国人的“爱国心”,这对于一名外籍传教士而言,实在难能可贵。而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其试图统一“爱国”与“爱教”的努力极大地化解了天主教徒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消除了社会对于天主教的负面认识。对于今日中国天主教会而言,欲争取教会的团结与前进,非常有必要在包括神职和平信徒在内的教会精英中,通过对话、沟通与交流,本着教会的信仰真理和今日中国天主教会的现实处境,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也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教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对于对内争取教会的团结和长治久安,还是对于对外实现教会与政治及社会的良性互动搭建一个平台,都会提供诸多的可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