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7
  • 召开地: 成都
  • 会议文集: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四川师范大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 出版时间: 2017-09-19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2/3>
45条结果
    • 作者:范小平,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亦泛指外族人。而“胡”是北方民族匈奴人对自己民族的一种称谓。在中华传统比较发达的汉民族墓葬中出现西域“胡人”,显然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由于西域文化在向中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被强势的中原文化逐步衰减,最后慢慢地被同化,后与汉族文化完全融合。在国内汉以后墓葬中出现胡人形象表明作为外族人的胡人,在当时己经在中国内地汉民族居住区,活动范围己经趋于广阔且活跃,在某种程度上,己经和汉文化融合。因为在“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巴蜀地区已经出现“胡人”。因此,在研究丝绸之路上墓葬中胡人文化现象时,必须客观地看待和西域的交往交流,并非墓葬的装饰艺术出现“胡人”,就表现出当地汉族和域外有着交流和往来。
    • 作者:房锐,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唐五代时期,蜀地音乐歌舞十分发达。乐工较多,保留的曲谱也较多,在成都辑成并献入长安或传入中原的乐谱(曲谱)有多种。据此可知,一些在国内其他地区己难以寻觅的名曲在蜀地仍然得以保留。在唐代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中,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进献的《南诏奉圣乐》、《骠国乐》堪称唐代音乐发展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韦皋所献音乐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在长安风行一时,并对唐代乐坛有相当的影响。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直到多年之后,元稹、白居易在新乐府《蛮子朝》《骠国乐》中,还提及此事。
    • 作者:谷敏,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蜀余录序》是明代官员郭子章任四川督学时所创作的文集《蜀草》中的第一篇序,其中记载了明代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因此研究《蜀余录序》对了解郭子章的文学思想,丰富人们对明代时期巴蜀地区文学的认识,补充巴蜀地区文学文献具有一定的意义。
    • 作者:陳煒舜,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汪宗衍先生为著名学者、 目录学家、书画监赏家,然有关其目录学成就之研究,至今为数不多.本文以其所著《读《清史稿》劄记》及《清史稿考异》而书有关《清史稿》之相关论述为中心,探析了汪氏考察《清史稿》著录之书籍资料的校订及对该书的多处修订。
    • 作者:段渝,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本文主要从偶像式构图与情节式构图艺术形式的来源、巴蜀文化中的“英雄擒兽”符号、巴蜀卍形纹饰的来源及神树崇拜等方面介绍了巴蜀艺术与近东古文明的关系。
    • 作者:冷蔺莎,汤洪,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茉莉自传入中国,即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成为香花"魁首",并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产生《茉莉花》经典民歌曲目.茉莉自域外传入中国,年代甚为久远,学界对其原产地多有异说,其中以大秦、波斯、印度、越南等说法影响较大.通过文献梳理,借鉴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结合植物学知识和时代背景,重新考察了茉莉传入中国的直接地点,考证出茉莉沿南方丝绸之路自印度传入中国。
    • 作者:李竞恒,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西南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有众多的西南夷族群,由各族豪酋控制的长途贸易对于这些酋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材料显示,由酋长操控的远距离贸易以及商品的再分配过程对于酋长的政治经济权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们热衷于保持贸易路线的畅通.西南夷各族酋长通过与巴蜀走私商贾的贸易,获得铁器等违禁物品,通过与滇西、缅甸等地的贸易获取海贝、珠料等外来显赫性物品,并通过杀害汉朝使者等方式阻扰朝廷介入南丝路的贸易。
    • 作者:刘康瑞,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杜甫有诗《投简成(一作咸)华两县诸子》,诗题中究竟是"成华",还是"咸华",存在着争议.进而对"二县"所指、创作时间,也演绎生诸多说法.本文在梳理该诗相关分歧的基础上,通过考辨,认为本诗题目仍当作《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二县"指的是成都府附郭之成都、华阳二县.并推测本诗应为在乾元三年正月初,杜公初来成都,向成华两县诸子寻求接济所作.
    • 作者:刘跃进,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而史学界又因其上下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同时,丝绸之路又涉及陆路和海路,所以按线路又有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之别.陆上丝绸之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本书所收论文,涉及的范围很宽,覆盖了以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全部内涵.并重点阐述了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 作者:马旭,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南夷,其重心是为汉武帝开发和统一边疆打下基础.然而,司马相如两使巴蜀通西南夷,打通了从成都连接西南夷通外境外的交通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重要地理通道.同时,司马相如充分利用了商业贸易手段来通西南夷,加速了这条要道上的商业贸易发展,对开通南丝绸之路有重大的意义.
    • 作者:祁和晖,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19世纪欧洲"汉学研究"中李希霍芬首提的"丝绸之路"主要指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为标记的西域商贸通道.由成都起程,通向东南亚、南亚的经贸文化交往通道,本有两条,一为“蜀·交趾道”;二为“蜀·身毒道”。汉唐时代“交趾”乃为中华帝国之“交趾郡”,属国内交通往来通道,国际通道唯“蜀·身毒道”一条。《史》、《汉》二书对“蜀·身毒道”有所记述。“蜀·身毒道”在秦汉时期主要是由民间蜀商开发和保持的交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朝设置西域三十六“都护府”来保卫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国际商贸通道重心,由“蜀·身毒道”转向了西域丝绸之路。
    • 作者:商拓,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缅甸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历来与中国之间有着深厚的胞波情谊.该文通过对缅甸曼德勒地区的大学汉语教学的研究的现状与历史的对比研究,揭示中缅友谊的发展、中缅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受容,为促进中缅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做出贡献。
    • 作者:谭光辉,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大西南"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大约是在1939年,是一个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军事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之后在"解放大西南"时期被固定下来.再之后,大西南主要是一个经济圈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以"西南夷"称呼这个区域,中原文化对其文化特征的想象与概括是"蚕虫文化"."蚕虫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内敛、无争、悠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王凯,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蜀王子安阳王南迁事迹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是古蜀人的南迁.先秦时期,广汉便有雒人居住,后来逐渐向南迁徙到越南.雒人南迁线路之上多留有其南迁的痕迹,沿途的族群和文化也受到其影响.对雒人南迁的线路、过程进行历史地理的考察,将是很有意义的。
    • 作者:吴华峰,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伴随着乾嘉年间政治军事局势的稳定,西域地区逐渐孕育出一个与内地遥相呼应的伊犁诗坛.以伊犁将军为首的驻镇官员和遣戍废员共同推动了诗坛的产生与发展.伊犁诗坛具有人员流动性和连续性、诗学活动密集性以及交游网络复杂性的主要特征.就创作倾向而言,酬赠唱和、思乡怀归与描摹风物构成诗坛创作的三大主题,反映出作者的心态波动和生存诉求.伊犁诗坛是边塞文人联络情感与砥砺精神的支柱,也是沟通边塞与中原文化的桥梁.对于身预其中者人生经验的缔造完善,以及清代伊犁地区的文化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乾嘉诗史不可忽视的一极。
    • 作者:徐永升,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太康初,张载在入蜀省父之时,创作了三篇与蜀地相关的文学作品,分别是:《叙行赋》、《剑阁铭》和《登成都白菟楼诗》.《叙行赋》是其入蜀途中的所见所感;《剑阁铭》是其基于剑阁的战略地位对时事政治的建议;《登成都白菟楼诗》则是对西晋时代成都繁荣富庶生活的再现.
    • 作者:杨冬燕,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青藏高原被视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在这高海拔,气候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上,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顽强、乐观而善良的生活态度,用各种文化手段与行为保护着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深入了解藏族文化不难发现从生计方式到各种文化禁忌无不都渗透着藏族人民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并使万物生生不息的环保理念,试图对藏族文化中生态保护的意识理念及文化实践做一梳理,探讨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从藏族人民的生活点滴中能窥视出他们的生态意识,他们“崇尚自然、生活节制、尊重生命、众生平等”。尽管这些生态意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但其客观上的确有益于环境的保护。藏族人民就是以这样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保护着这片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用他们的善良与爱和这里的自然和睦相处,有效的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 摘要:自熙宁七年开始实施的蜀茶禁榷政策及在此基础上繁盛起来的川陕地区茶马贸易,在北宋后期经营熙河、进攻西夏、控制西北吐蕃诸部和西南少数民族以及发展边疆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少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这种以经济为主要手段加强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从内部统治的角度看,极易因繁重的赋税引发民变;从边疆治理的角度看,既丢掉了主动权,又缺乏威慑力.
    • 作者:杨钊,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民国巴蜀诗人吴芳吉与学者刘咸炘深崇儒术,欲拯横流,居常论学,契合无间,在学术多有交游,包括谈艺论道,相互批评对方的诗文,学术思想上相互激荡,特别是秉承杜甫思想,在治学和创作上主张"察势观风".且他们风雨一堂,丽泽交资,寻圣绪的目的是躬身践,或尽性内省,平和宽容;或烂熟五经,不乖养正之道;或尊礼祭孔,传播儒学.
    • 作者:張子開,
    • 会议名称: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佛教普贤信仰中国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即峨眉山作为中土普贤道场的确立.现有的峨眉山在东汉、晋朝和宋代成为普贤道场的三种观点,皆有不当之处.实际上,中土最早的普贤道场乃北岳恒山(常山).再衡诸澄观、行明和善静等大德的行止,李唐王朝大历年间、即公元八世纪中下叶之前,普贤道场方迁移至峨眉山.而该山成为普贤道场,是为了纠正北岳道场与《华严经》东晋译本暨唐八十卷本记载的矛盾,且是在八十卷译本流行之后.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