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召开年: 2016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出版时间: 2016-11-05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3/4>
63条结果
    • 作者:曾铁,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主流报纸(大报)是高端、权威、可信度大的传媒,它是文化及发展、繁荣的主体和客体.大报是科技传播的"航母"和科学课本.提高国人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推进绿色发展并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大报是主力,其科技传播须繁盛,贵在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与优质供给,让读者有收获.文字优美、信息准确和科技传播高品质是大报之优长,大报的科技传播应有"温度"、有实效,其科技传播需靠谱、强势.科技传播无小事,力保大报科技传播品质,应当关注、做好其细枝末节.相关事实显示,增加大报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渗透力与效力,要在提质、增效的同时,锁定、做好科技传播的细部,保证大报品质,进而保持大报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美誉度,这是一些报社的当务之急.保持、提高大报的传播力,实现其价值,其科技传播字、词、句,量的单位乃至标点符号等都需依法、依规,不可粗糙、随意.因而,有关的报社、报人当下功夫提高本报的科技传播品质和文化供给质量,以保护读者的利益,使之有更多地分享,继而赋予读者力量、益助社会全面进步。
    • 作者:胡瑛,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糅合了媒介事件中"加冕"(coronation)、"竞赛"(contest)和"征服"(conquer)3个传统脚本,且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特点.本文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美国总统大选报道策略,包括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大数据信息方式呈现以及社交媒体影响力营销,进而解读大选报道中主流媒体对总统候选人小骂大帮忙的隐秘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被美国新闻业界奉为圭臬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大选报道中有限的腾挪空间.特朗普截断了媒体渠道和受众之间的天然联系,完成了对受众注意力的直接控制。新闻报道缺乏对候选人的强力追问。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的4个维度(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着手,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其中包括促使了"慕课教育"和"自媒体"的诞生,推进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信息"的推送,助推了"工作模式"的转变和"阅读模式"的改变,引起了"数字鸿沟"的扩大和"传播秩序"的困境.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有利有弊,要利用智慧来趋利避害,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充分为人类服务。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3月31日,《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积极推进"互联网+出版"."互联网+出版"是互联网对出版业的一次变革,也是出版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推进"互联网+出版"的实施,需要在变革思维方式、加快产业链升级、发展新兴业态及商业模式,探索“免费+广告模式”“电商模式”等多种模式,最终实现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 作者:贾克义,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在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媒体逐步实行战略化转型;传统媒体战略转型并不是水到渠成,融合的大潮难免泥沙俱下.应对挑战,不能脱离期刊,必须以刊物为本,走媒体融合之路.对创刊36年的《科学之友》来说,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适合科技传播的新路径.强化编辑能力,精编公民科学素质读本;重视数字化转型,抢占移动新阵地;以科普日为活动契机,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创意、阅读大赛。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后,如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健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也成了制约发展的关键一环。项目落实是机制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用人机制要着力转变,建立起人才管理体系;要创新采编流程,通过采编、传播流程改造,建立全天候、全流程、一体化的新媒体采编体系,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灵活多样,把及时、参与、互动等可以体验的媒介产品提供给受众。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从事科技传播领域工作的记者编辑介于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之间,他们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科技浪潮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和培养记者编辑的科学素质,成为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目前世界上主要研究机构开展的科学素质测试情况,特别是总结了近年针对公民科学素质领域和科学教育领域内所取得进展,尝试构建有关记者编辑的科学素质指标体系,尝试为提升科普能力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未来,新媒体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更有利于传播和获取科学信息,加快培养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是科技记者编辑等媒体职业的科学素质,从而实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科学素质全面升级。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从整体来看,全国科技报大多处于发展焦虑与发展方向选择混沌期.以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的大多数没有事业经费供养的科技报,在国家对农业实施全覆盖、系统化、社会化的财政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政策的推动下,科技报传统服务三农的有偿技术服务面与范围不断狭窄化.科技报因其纸质媒体的物化特性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现实发展环境.其生存与发展受社会现实环境的制约与限制,并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科技报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立身于社会现实环境,熟知社会环境,立足于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要从学习、期究、熟知、遵从政策导向做起.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真体会国家发展方略,努力熟知和遵循社会发展趋势,探索并争取早日具有社会发展视阈,摸索出一条适合报社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字已不能满足受众需要,人们更倾向于对图像的解读和挖掘,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现代人进入"读图时代"."读图时代"下,图片以其独有的优势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渐有扩大之势.户外广告、媒体头条的发展也使图片更加丰盈.但在图像传播过程中,由于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使图片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起到提示和警醒作用,更好地指导生活.建议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网络管理,更好地发挥制度约束作用。在:“读图时代”,需要用理性的观念对待,既不能全盘吸收,亦不能因噎废食,一味否定。在使用图片时,要考虑“度”的问题,让图片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 作者:明佳睿,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我国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需要找准约束,不断突破,加大融合,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及其中国式的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现状的描述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国话语体系的内涵建设不足和中国话语体系的形式建设不足.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涉及两个方面;其一,内涵建设,也即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容构成、价值取向、逻辑顺序;其二,形式建设,也即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手段、形式、载体建设.科技传播在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影响力建设中的功能和贡献表现在以下3个层面;内容层面,科技传播将对中国话语体系在内容层面进行转换,从而使其更容易被民众理解、接受,并内化于行为之中;载体层面,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可以依赖于多元、高效的现代传媒载体,使其时时、处处都可被接触到,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增强其影响力;系统层面,对应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多层面性,科技传播建构也将呈现出一种系统性.
    • 作者:李双斌,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受到高度关注,已经逐步渗透进社会方方面面,引起了深刻变革.从科技传播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分析、论述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科技传播的影响.面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带来的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的日益缩小,政府再也无法像传统时代那样依靠信息的不对称性,采取强大的舆论压制手段,将各类突发事件迅速平息。唯有真正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利用大数据、依靠大数据,给群众以真相,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为避免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政府部门亦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重视舆情监控,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对历史海量数据的分析比对,对于易发、高发事件采取全面监控,并实时预警,对于具备相关特征的事件信息的出现,系统应及时发出报警信息,有关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控制其蔓延发展。这点对于我国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的社会管理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虚拟现实(简称VR)技术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VR技术的发展契合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的观点.以VR技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VR+新闻)为探讨对象,论证了VR新闻传播是读图时代的再一次媒介延伸.对VR技术的起源、发展、特点进行阐述,并且对"VR+新闻"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的特点、应用、其引发的革新进行分析,对它符合当今读图时代趋势和是再一次媒介延伸进行详细论证,最后从媒介延伸理论展望VR新闻的未来发展思路,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技术短板、推广普及等风险.VR新闻是新闻可视化趋势的一种创新手段,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许多种可能性,新老媒体都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来发展自身。紧跟科技发展动态,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媒体从业者应当对科技的进步秉承全力支持的态度,并且合理地运用到新闻领域中来,从而做到双赢。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近年来,以多媒体、跨平台、多渠道、可视化、大数据为特点的融合媒介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成功发射,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跨界联合,用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创新报道方式,全面展现这一重大新闻,这无疑是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应改变科技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增强科技新闻文本的可读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实现作品的可视化、立体化。科技新闻传播者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渠道优势和丰富的用户资源。在科技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应当做好“守门人”,及时澄清新媒体平台上的“伪科学”和“伪技术”的传播。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2016年已然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元年,沉浸式体验"席卷"各个行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虚拟现实技术也给传统新闻带来了颠覆性改变和突破性发展.本文基于前人对虚拟现实新闻的研究成果,对虚拟现实新闻的本质根源进行讨论,阐述虚拟现实新闻在本源、制作流程、价值选择上对传统新闻的继承与革新.以此为基础,重点探究虚拟现实新闻在真实性、效率、内容质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寻求更好的发展.人们应当保持冷静,警惕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和专业问题。新闻从业者应积极学习新兴技术,全面增加自己职业技能,成为新闻多面手的同时,也要经受住每一次技术革新带来的诱惑。而广大受众在面对愈发“华丽”的媒介,也应有意识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最后,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新闻服务,而不是让新闻在技术的洪流中“画地为牢”是值得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随着技术革命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秩序被新媒介进行了分解,传播要素随之也被重组,与此同时,媒体目标受众的角色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被动接受者"逐渐转换为"主动参与者"和"信息生产者",受众广泛参与到了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媒介内容的生产当中.新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抛弃了传统的线性、单向的传播,而是将受众作为传播主体,赋予受众同等的信息表达地位、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能动的信息生产权,同时,传统的信息生产者在新媒体平台中转变为了平台维护者的角色.对受众角色转变的现象进行阐述,并分析其背后媒介更新、技术革命和媒介生产方式转变等的原因.毋庸置疑,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角色转换代表着媒介主体的让渡,是受众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受众主体角色转换也带来了网络暴力和网络的民粹主义倾向等社会性问题.
    • 作者:任玲玲,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近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在达到顶峰之后遭遇新瓶颈,而网络直播技术的兴起为观众和粉丝开辟了网络实时互动娱乐的新天地.以优酷平台推出的《潜行者计划》为例,分析网络直播技术对真人秀节目带来的多元化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布局是整个传媒产业前进的方向,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地加入网络直播技术来增强互动。网络直播平台打破了传统的真人秀节目格局,将真人秀节目融合网络直播节目特色后从电视屏幕引入了网络视频直播窗口,根据两者融合的程度或者合作的方式,可以将目前直播平台上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分为合作式和替代式两种。在网络直播平台上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无论是节目制作方式还是节目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对传统真人秀节目的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真人秀节目还是网络直播平台都将继续在这个全媒体的潮流中相互改变和融合,使真人秀节目形态继续被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也使网络直播平台的价值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影响了人们看到的"世界",引导着人们对于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的今天,新媒体无论是对于线上群体性事件还是网络舆论的影响都不容忽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提醒人们,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影响.2016年2月7日前后由支付宝、微信、QQ各出奇招,集五福、摇一摇、红包雨的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超过了春节联欢晚会的热度,被人们调侃为"春节新习俗".由于新媒体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于传播内容的控制和把关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媒体还应该发挥原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全面深度的报道相关内容,引导舆论的健康化,重塑主流舆论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结合了新媒体互动技术,恰当的运用会使得传播效果大大增强。同时新媒体的互动特点,也让媒介的议程和受众的议程连接,传播过程中便随着媒介设置议程和受众反映议程,这种及时的反馈,使得新媒体可以不断调整后续的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生产出吏加符合受众口味的“议题”。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科学技术的传播效果,不仅会影响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还会影响其社会价值.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类期刊等这类传统的科技传播形式,常常涉及专业知识与术语,除本专业研究人员外,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术语的专业背景和内在含义,也很难理解这些术语和知识,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导致公众无法通畅、有效、便捷地获取科技信息.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感因素作用于人的感性认识,让公众觉得"科技有意思".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让科技传播的载体更加多种多样,艺术展现形式更丰富。拥有了艺术魅力的科技传播作品,用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情感乃至行动。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让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广泛,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让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加合理,正确,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质.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1976年,《人民日报》首次对袁隆平及其团队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随着时代的流转,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在革命话语中萌芽,在贡献话语中初步建构,在创新议题中凸显,在全球化时代丰富,至今已成功建构起一个家喻户晓的人民科学家形象.其形象的建构过程中紧扣时代精神,主流媒体的典型形象建构以集中报道的模式为主,报道议题以事迹传播为基础,逐渐趋向多元,叙述视角也趋于多元,从国家叙事走向日常生活。尽管袁隆平在不同的时代折射出了不同的形象侧面,该形象核心依然是永葆本心的“人民科学家”,人民性是其在不同时代中仍然绽放光芒的根本保证。
    • 作者:许志强,王家福,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与全媒体出版的特点出发,分析国内外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动态,探讨基于数字内容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评析数字延伸结构的模块化全媒体出版平台,最后还提炼出提升全媒体数字出版的创新服务模式,希望为未来全媒体出版提供创新发展思路.出版机构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驱动力,建立模块化整合的集“内容+渠道,终端+用户”为一体、具有开放闭环和完整生态的全媒体出版平台,融合目标用户群体出版消费的多维需求,逐步迈向知识服务新领域,方能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的目标,引领新闻出版业坦然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困境和挑战,最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作者:
    • 会议名称: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物和电子阅读工具的逐渐风行,加之现今快节奏的阅读要求,读者对传统期刊的期待早已不限于纸面,基于不同网络平台的数字化期刊产品随之出现,传统期刊的互联网转型也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国外期刊互联网转型的一般形式包括整合资源,由纸质出版改为网络出版,延长纸质出版发行时间,发展互联网广告投放等形式。新闻类期刊需寻求业务中心转型;专业化期刊打通线下变现渠道进行转型;而生活服务类期刊则抓住区域化服务特色进行转型。期刊的互联网转型彻底打破了“定时出版”的仪式性和积累性,信息泛滥爆炸,消解了期刊一贯的独立色彩。而就在一味迎合互联网阅读要求的过程中,期刊网站同报纸网站、新媒体网站、视频网站等等之间的区别度越来越小,期刊本身所具备的所谓深度和分众的差异化特色被几乎全面抹杀。这是否是期刊所期待的互联网转型结果?还是说这根本就是迎合现代商业价值所陷入的转型误区?当前即使是转型期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仍然还没有哪种互联网期刊能够做到独树一帜,表现出比纸媒网站更为优越的特色,也因此,对于国外期刊的互联网转型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