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厦门湾不同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
【6h】

厦门湾不同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小型底栖动物

1.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研究概况

1.3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样品采集和保存

2.3 样品的室内处理

2.4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分类依据

2.5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摄食类型

2.6 沉积物理化性质测定

2.7 数据处理

第3章 厦门湾不同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研究

3.1 夏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及丰度

3.2 夏季红树林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3.3 讨论

第4章 厦门湾白哈礁小型底栖动物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研究

4.1 白哈礁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及丰度

4.2 白哈礁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4.3 讨论

第5章 厦门湾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

5.1 裸口线虫属(Anoplostoma)的2个新种

5.2 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的5个新种

创新点与不足

创新点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于2014-2015年间在厦门湾不同生境(红树林湿地、白哈礁潮间带和白哈礁潮下带)按季度采集沉积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分布,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以下简称线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等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共发现小型底栖动物13个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纽虫、动吻类、端足类、等足类、帚形动物、介形类、双壳类、螨类、缓步类以及其他未鉴定类群。在红树林湿地和白哈礁潮间带,线虫为第一优势类群,优势度为90.2-99.8%,第二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在白哈礁潮下带,线虫仍为优势类群,占66.67-91.68%,第二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桡足类次之,分别占总丰度的8.15%和7.66%。
  2)夏季红树林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727.51±322.69 ind·10 cm-2,各站位变化趋势中大嶝西堤站位(1075.08±309.92 ind·10 cm-2)>海沧湾站位(921.21±661.01 ind·10 cm-2)>下潭尾站位(593.27±299.17 ind·10 cm-2)>厦门大桥站位(378.81±440.22 ind·10 cm-2);白哈礁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1112.31±857.97 ind·10 cm-2,潮下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86.76±48.03 ind·10 cm-2。不同生境中小型底栖动物丰度高低排列顺序为白哈礁潮间带>厦门湾红树林>白哈礁潮下带。对白哈礁潮间带和潮下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在红树林生境,3种线虫优势属Chromaspirina、Ptycholaimellus和Terschellingia广泛分布在于3个站位。不同的优势红树植物会影响沉积物中线虫群落结构的组成。红树林中,线虫摄食类型数量百分比为2B(33.33%)>1B(31.25%)>2A(22.92%)>1A(12.5%);幼体占了线虫总量的41.26%,雌性比为1.15:1。
  在白哈礁,线虫优势属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相差较大,它们之间共同的优势属为Dorylaimopsis,分别为11.68%和11.78%。夏季潮下带线虫摄食类型数量百分比为:2A(44.57%)>1B(25.76%)>1A(18.90%)>2B(10.77%);潮间带线虫摄食类型数量百分比为:2A(37.21%)>1B(32.64%)>2B(24.06%)>1A(6.08%)。潮间带与潮下带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和底上食性者(2A)。潮间带幼体占了线虫总量的38.55%,雌雄比为1.64:1;潮下带幼体占了总量的34.58%,雌雄比为0.52:1。
  4)对不同生境线虫多样性指数分析可知,红树林生境,海沧湾站位H'最高,为2.47;大嶝西堤站位的H'最小,为2.17。在白哈礁潮间带周年变化中,A断面夏季的H'最高,为2.78;春季时的H'最小,为1.93。白哈礁潮间带的线虫多样性在夏季的时候都达到最高值,在冬季和春季的时候指数较低。在白哈礁潮下带,1号采样点 H'最高,为3.10;4号采样点H'最小,为2.29。对厦门湾所有站位通过Caswell中性模型分析表明,他们都处在“中性”状态生境较为稳定,而未受到外界显著的扰动和胁迫。
  5)在厦门湾的红树林、白哈礁潮间带和潮下带的线虫分类研究中,分别鉴定出48属(18科)、55属(25科)和81属(29科)。测量、拍照、绘图和描述了7个新种:Anoplostoma tumidumsp.nov.、Anoplostoma paraviviparumsp. nov.、Parodontophora aequiramussp. nov.、Parodontophora huoshanensissp. nov.、Parodontophora irregularissp. nov.、Parodontophora microsetasp. nov.和Parodontophora paramicrosetasp. nov.,并给出了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的图画检索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