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形态学特征及其抗寄生虫感染能力的研究
【6h】

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形态学特征及其抗寄生虫感染能力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声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一章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1黏膜免疫系统概述

2黏膜免疫的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

3黏膜免疫的作用与功能

4黏膜免疫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1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2肠道黏膜免疫反应机制

3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4双峰驼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5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黏膜免疫

结语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第一章双峰驼大肠黏膜淋巴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一双峰驼大肠淋巴集结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二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章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在球虫感染时的变化及其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为明确我国西部特有双峰驼大肠黏膜免疫相关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免疫方式及其功能与年龄的关系,分别应用大体剖检、测量统计及组织学切片技术对甘肃民勤产双峰驼的12峰正常个体、6峰自然感染球虫个体进行了观察研究实验。 结果显示,正常双峰驼的大肠黏膜免疫密切相关的PP结(Peyer'spatches)宏观表现为半月形、杯状、囊状3种基本眼观形态,其中半月状PP结的淋巴小结数量比杯状、囊状PP结少。PP结分布位于回盲部和结肠前1/3部分,在盲肠、结肠后段、直肠无分布。经统计,PP结的总数量在不同年龄个体中存在明显差别,且3种形态PP结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0.5~2岁幼年驼以半月状形态PP结居多,3~5岁成年驼以杯状、囊状形态居多,6~15岁也以杯状、囊状形态居多,数量有所下降;16岁以上半月状PP结居多,但总量有所下降。大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淋巴小结等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杯状细胞随年龄变化不显着。PP结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和黏膜上皮层下方,且幼年驼的PP结中淋巴小结数量明显少于5岁以上成年驼。此外,正常个体大肠黏膜固有层中浆细胞分布很少,黏膜下层的肥大细胞很难见到,网状纤维组织清晰粗密,仅存在于孤立淋巴小结、PP结内。 感染个体黏膜增厚,呈脑回样增生,颜色灰白,局部有出血,表面附有较多黏液,但PP结眼观形态变化不明显。光镜下黏膜上皮、固有层内肠腺及杯状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均有增生,固有层、黏膜肌层以及黏膜下层发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淋巴小结、PP结显着增生,生发中心明显,黏膜上皮层下方的PP结与相邻黏膜上皮层大量增生并形成许多突起,突起顶部包含大量淋巴组织,形似“球拍”样,血管周围肥大细胞显着增生,PP结外周、顶部以及固有层的许多布满淋巴组织的非PP结区域内均可见大量增生的网状纤维组织分布,此外,还可见黏膜出血、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等。 上述结果表明,双峰驼大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分布、眼观形态都为其种属特有,回盲部是其消化道中的重要黏膜免疫部位和免疫效应部位,具有很强的免疫形态学基础。双峰驼大肠的黏膜免疫强度在幼年到成年阶段呈显着上升趋势。感染组个体的脑回样增生系自身黏膜免疫组织增生所致,大肠黏膜受到抗原刺激后,宿主黏膜免疫系统会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的大量增生进行抵抗,且成年驼比幼年驼表现出更强的黏膜免疫抵抗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