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初期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的社会动员研究(1950-1952年)
【6h】

建国初期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的社会动员研究(1950-1952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迫切

(一)川东地区严重灾荒需要及时应对

(二)严重灾荒下民众的消极心态需要全面思想动员

(三)川东区乡村生产救灾的现实困境需要全员发动

小结

二、 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推进与救灾工作的开展

(一)社会动员的起步:不饿死一个人

(二)救灾社会动员的展开:面向生产

(三)社会动员的高潮:面向地主

(四)社会动员的深入:组织起来

小结

三、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组织动员

(一)体制内的组织动员

(二)体制外的组织动员

(三)辅助性的组织动员

小结

四、 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宣传动员

(一)文字宣传

(二)话语宣传

(三)先进典型示范

小结

五、 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成效与启示

(一)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成效

(二)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建国初期川东地区不仅面临着天灾,更有严重的匪患。严重的灾荒不仅威胁着川东广大民众的生存,也冲击着中共的群众基础。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对于中共来讲迫在眉睫,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问题和政权的巩固问题。因此,生产救灾不仅是一个解决民众吃饭生存的问题,还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建国初期的川东地区近代化程度较低,面对严重的灾荒,广大的乡村民众依然固守传统的应灾方式和观念,诸如坐等救济、听天由命等。尤为凸显的是,川东地区没有建立过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中共的执政理念及主张未有得到过充分的实践,再加之国民党长久的污蔑式宣传,致使川东地区广大乡村民众对中共充满戒惧心理。在这种背景下展开全新的救灾工作,其阻力、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建国初期川东地区救灾经费的不足,也限制着救灾工作的大规模展开。延续革命年代的经验和传统,中共川东区委、行署认为破解救灾难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动乡村民众,充分利用广大乡村民众的自我力量来解除灾荒的威胁,而依靠乡村民众的力量,首先必须要对广大乡村民众进行彻底的生产救灾社会动员,这是实现生产救灾工作推行的根本。
  建国初期川东地区乡村生产的救灾社会动员,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进行:以满足农民的实际利益与加强阶级教育相结合。具体来讲,首先,构建强有力的组织网络,各级生产救灾机构,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级群团组织,乡村工作队,宣传网等,建立起覆盖川东各地的组织网络,涵盖了干部和民众。其次,将中共惯用的宣传手段与川东传统文娱形式结合使用,中共惯用各级机关报、书籍、标语、典型示范等宣传手段,在川东地区社会动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真正为民众所接受,是因为中共借用了川东传统的文娱形式,如山歌、川东竹琴、金钱板、花鼓戏、快板等,这些形式在川东地区流传已久,为民众所熟知。再次,以满足的民众利益为突破口,通过国家救济与帮扶,以及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农民获得了实际利益,减少了社会动员的阻力。最后,加强对农民的阶级教育和政治教育,通过生产救灾会议,及与剿匪反霸、减租退押、土改运动相结合,通过新旧对比,强化农民的阶级意识。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调动了农民生产救灾的积极性,加深了民众对中共政策的认同,对于今天的农村社会动员有着些许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