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艾默斯特镇的雏菊与明水泉畔的江梅——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爱情诗词比较
【6h】

艾默斯特镇的雏菊与明水泉畔的江梅——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爱情诗词比较

代理获取

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分别是美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诗人。她们虽然所处的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同为人类长河中的女性,爱情是她们共同歌咏的主题,两人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呈现出诸多相似之处。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她们二人在这一主题上创作,并进行了研究,也开辟了一片新的学术园地。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把她们二人的爱情诗词拿出来做单独的比较研究。本文即把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放在平行比较的范畴中,对她们的爱情诗词表现的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分析导致二人爱情诗词创作异同的原因,阐释两人爱情作品所体现的同一,亦展示她们这一主题创作上的差异。
   文献综述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对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的丰富的单独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对于二人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爱情诗词的比较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并简要阐释了本文拟题的意义所在。
   本文第一章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去发掘二人的爱情诗词的异同。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同为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体现高度的一致性,即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这一点在她们各自的作品中体现无遗。但是由于艾米莉终生未婚,从未真正有过与男子的婚姻家庭生活,她的所爱之人常常在“灯火阑珊处”,因此艾米莉的爱情诗中常常流露出她内心深处的孤寂滋味,并且交织着怀疑与畏惧,甚至她还向往着死亡,期盼在死亡的永恒里与爱人合二为一。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夫妇,两人恩爱有加,夫妻之间相互信任,伉俪相娱的场景在她的作品中时有体现,这是艾米莉从未体会到的。但由于北宋政治动荡,致使词女的婚姻也摇摆于风雨当中,与丈夫的多次离别让李清照的爱情词作中饱含了寂寥萧索之感,甚至是愁苦之意。相比艾米莉对爱人的情之长,痛之深,有过之无不及之处。相较之于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表达西方女子对爱情在某种程度上的臣服与独立、通达与超越,李清照的词作却更多地显示了中国封建时代闺阁女子的内心独特感受。既有爱情婚姻中自傲与信心的一面,也有其中的无奈和依赖。她的伤春悲秋的闺怨的作品委婉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女子在婚姻中的无奈情绪和对丈夫的依赖之感。而李清照在丈夫去世以后,女词人的爱情词作饱含了对亡灵的缅怀悼念及慰藉之情。
   本文第二章从表现方式出发,探讨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爱情诗词意象、语言特色的异同。艾米莉与李清照心思都细腻,善于捕捉那些细小而生动的景象,诉诸笔端形成意味深长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情感。她们的爱情词作中意象俯拾皆是。自然意象常常出现在她们的作品中。特别是花的意象群,她们常借用各种花的意象来言说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中国古代闺阁妇人的李清照爱情词作的一大特征是庭院闺阁的生活意象比比皆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意象,表现自己与丈夫离别时自己的心中愁云惨淡,词中以婉转生动,寓意明了。而思想独立的狄金森在爱情诗歌里对死亡意象的描写是李清照的爱情词作中所没有的。在语言方面,艾米莉与李清照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特征是以清新自然的口语入诗,明白省净地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其词极富表现力与自然情味。且语言的简洁与凝练。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李清照相比狄金森而言,在表达上显得更含蓄。
   本文第三章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上,解析形成两人爱情诗词创作异同的原因,主要从社会与家庭、各自的感情经历、文化传统的承袭来分析。人是环境的产物,艾米莉与李清照也不例外。19世纪中叶美国大环境下的开放独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狄金森,在她的爱情诗词创作中毫无疑问地表现出了这样的独立思想,艾默斯特镇浓厚的宗教气息也在她的爱情诗作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艾米莉的父亲较为专断,处在家庭权威下的艾米莉,出现叛逆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她的叛逆,一方面来自与母亲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在与多位男性的交往、相恋中,她执着追求,大胆表白,也饱受了爱的痛楚。也是由于受西方传统文化感染,狄金森才在爱情诗歌中敢于大胆表露爱,流露出炽热、执着的追求,笔调真诚坦率。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基于宽松的家境与怡然的生活环境的双重熏陶,敢于冲破当时的观念,大胆直抒自我、竭力追求爱情,显露了自然清新的词风,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规范。当然,受儒家“礼”的影响,传统的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极大地制约了爱情,中国古代诗人在抒写爱情时也大多含蓄隐约,绵长委婉,李清照的爱情作品也是如此。
   论文的结语针对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爱情诗(词)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情感领域特有的爱,结合《圣经》与人类爱的特质,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希冀通过分析两位女诗人各自的爱情观、婚恋观里的“爱”,探讨作为人类一半的女性永恒不变所追求的真爱的意义与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