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管理思维差异对人本管理模式构建的影响研究——基于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管理思维的比较研究
【6h】

管理思维差异对人本管理模式构建的影响研究——基于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管理思维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1.人本管理的研究成果

2.管理思维的研究成果

3.管理思维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4.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管理思维的理论诠释

(一)管理思维的含义

1.管理

2.思维

3.管理思维

(二)管理思维的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

2.对象要素

3.影响要素

(三)管理思维的特征

1.稳定性

2.间接性

3.统一性

4.差异性

5.创造性

6.言语性

7.渗透性

(四)管理思维的种类

1.美国式管理思维是“分”的管理思维

2.日本式管理思维是“合”的管理思维

3.中国式管理思维是“合”思维+“阴阳”思维+“中庸”思维

二、美国、日本、中国三种管理思维的比较研究

(一)三种管理思维的特性

1.美国式管理思维的特性

2.日本式管理思维的特性

3.中国式管理思维的特性

(二)三种管理思维产生的原因

1.深层原因

2.直接原因

(三)三种管理思维的优缺点比较

1.美国式管理思维的优缺点

2.日本式管理思维的优缺点

3.中国式管理思维的优缺点

三、美国、日本、中国三种管理思维对人本管理构建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1.美国式管理在构建企业文化上突出的特点是“秀”(show)文化

2.日本式管理在构建企业文化上突出的特点是“忠”文化

3.中国式管理在构建企业文化上突出的特点是“仁”文化

(二)人才甄选方面

1.美国式管理强调选最优秀的人才

2.日本式管理不强调选用聪明

3.中国式管理在选人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三)雇佣关系方面

1.美国式管理的雇佣关系较宽松

2.日本式管理强调“终生雇佣制”

3.中国式管理的雇佣关系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

(四)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1.美国人极为重视专业

2.日本的非专业生涯途径

3.中国人的职业生涯弹性较大

(五)薪酬制度方面

1.美国人的薪酬制度

2.日本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

3.中国实行“明暗盘制”

(六)管理倾向方面

1.美国式管理倾向于“法”

2.日本式管理倾向于“情”

3.中国式管理强调由“情”入“理”

(七)人员培训方面

1.美国式管理注重培训的专业性

2.日本式管理强调老职工带新职工

3.中国式培训也存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四、我国人本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完善策略

(一)我国人本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1.将人本管理等同于绩效管理

2.在人本管理中缺乏心理疏导

3.缺乏相应的文化建设

4.没有建立自动自发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二)完善我国人本管理的策略

1.在高、中、低三个层级中合理运用三种管理思维

2.合理运用“情、理、法”

3.建立以团队共同繁荣为核心的组织文化

4.实施参与式管理

5.实现人力自动化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推行人本管理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由于管理思维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在实施人本管理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在实践中,一些管理人员很重视管理行为、管理态度,却往往忽略了隐藏在管理行为、管理态度背后的管理思维,所以在引入国外人本管理理念的时候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在理论研究中,从管理思维的角度研究人本管理的文章不多。所以从管理思维角度研究我国人本管理本模式构建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研究的目是要在研究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管理思维对人本管理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人本管理的对策,推动我国人本管理的发展。
   论文从管理思维的理论分析入手,研究了管理思维的含义、构成要素、特征和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日本、中国三种管理思维的特性、产生的原因和各自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之后,通过案例分析,从企业文化、人才甄选、雇佣关系、职业生涯发展、薪酬制度、管理倾向和人员培训七个方面,就美国、日本、中国三种管理思维对人本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分析了我国人本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完善策略。
   经过研究,对中国式人本管理模式构建提出以下对策:在高、中、低三个层级合理运用三种管理思维;合理运用“情、理、法”;建立以团队共同繁荣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实施参与式管理;实现人力自动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