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
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

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3-11-24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儒家良知理论最先由孟子提出.在《孟子》文本中,良知作为超越性道德通过心灵的三个向度——知识、情感、意志来表现自身.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孟子良知思想的诠释与回应,形成了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已发未发与中和、顿悟自然与有意有为等问题.他们在对这些问题的进入方式与解决方法上并未达成一致,从而产生了理学、心学、义理系统之判分.这对在现代意义上进行心灵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易学在解释"管理与环境"问题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可以将建立在周易基础之上的管理理论称之为易学管理理论或周易管理理论.一方面,易学管理理论有别于西方主流体系,另一方面,这个体系并非完全不可能从西方的理论视角来得到理解.因此,易学管理理论既是独特的,又是普适与共通的.从独特性与共通性的两面来看,中西互释是建立管理学中国学派,发展中国管理学术的唯一途径.
  • 摘要:组织智商是组织基于自身资源所形成的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基于此形成的信息有效传导、处理并形成有效知识的能力,基于有效的知识进行及时有效决策的能力.基于周易理论的组织智商提升模式有多种,这里初步展示了周易阴阳理论用于组织智商提升模式与周易五行理论用于组织智商提升模式.可以把一个组之源织理解为一个活着的整体,他也存在着阳气(理解为组织智商、组织活力)的增减问题.把八卦分析的方法,以及周易六十四卦的分析方法与五商建立联系,使得基于个体人的五商分析融入到整个周易体系之中,进而能够发挥出全部的分析功能.
  • 摘要:荀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用雅俗相俪来评价人物品行操守并进行人格分类的思想家.他对"雅"、"俗"涵义作了明确界定,对两者之间的界限作了严格分疏,在此基础之上,他又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雅"之品格的培养问题.荀子雅俗观是建立在其心性论、天人观、义利观、公私观等哲学问题基础之上的,其性恶伪善、天人相分、重义轻利、崇公抑私的基本倾向决定了其崇雅抑俗的基本立场.荀子雅俗观具有浓厚的道德教化意味与理性主义色彩,它的形成标志着雅俗作为人格论范畴的正式确立,不但对后世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与理想人格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摘要:"管理"的本义意味着管理就是对秩序的追求和确立."良知"、"致良知"及现代权利观因其抽象、绝对、超越的特性使它与具体、相对、特殊的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张对立的关系.管理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从而要努力寻求超越管理"知识"的管理"智慧".现代思想降低了智慧的内涵,将"知识"等同于"智慧",从而更加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现代思想在价值上将古典文明智慧等同于落后,从而决定了对古典文明智慧的吸收只能是断章取义、残砖碎瓦式地利用.对中国古典文明智慧来说,这样的遭遇更加明显.要建立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就必须超越现代的视野.
  • 摘要:郭象无为观中存在一个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在结构的不同阶段,郭象的无为观具有不同的内容.这个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这一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郭象的无为论思想,并能够提供重要的管理学启示,如人性假设的启示,组织人本主义的启示,管理方法方面的启示。
  • 摘要: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皆有自己治人事天、管理个人与社会的管理之道.道教管理思想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民为本".道教主张人民是国之本,管理者要善于沟通民意,不违民心;要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管理者就应该给百姓安定的生存环境,使人口得到发展;帝王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选拔贤良,让有才能的人担当重任,惩治贪官污吏,使政治清明,人尽其才;同时,管理者还应该制定赏善罚恶的具体制度,使人人弃恶从善,自食其力,愿意多做善事.这种政治管理思想主导着道教治国安民、教团管理以及修养身心的态度.
  • 摘要:无数典型例子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外华商获得成功的最基本因素.陈嘉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身体力行,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诚信、勤俭、权变等发挥到极致.陈嘉庚更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把发展实业与振兴中华密切联系起来.陈嘉庚还努力学习西方科学管理方法,并在经营管理中对中西文化的结合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尝试.陈嘉庚等海外华商的成功例子启示,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今天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必将有所助益;在全球化、现代化加速的今天,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 摘要:本文对明代涉佛传奇文学进行了梳理,典型的宣扬佛教思想的明代传奇,因为表现佛教思想的角度不同而分成卒章显志、佛法修行、因果轮回、佛教故事等四种类型.在更广泛的涉佛传奇文学中,佛教思想以"原型"的方式展现了对诸多传奇篇目的影响.同时明代的涉佛传奇文学也呈现出不同于前代佛教文学以及同时期其他题材传奇文学的风格特点,这些风格特点无疑都是受到了佛教思想观念的影响.明代涉佛传奇还突显出一个重大的思想特点,即在宣扬佛教观念的同时,仍不免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反映了明代时期三教会通的思想格局.
  • 摘要:本文阐述了府建明博士对成中英先生的访谈,就中国管理哲学的思想源流与发展创新问题作了深入的阐发,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成先生从专注于本体论到管理学的心路历程,阐释了成先生首创的C理论,论述了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的汇通,管理哲学对管理者来说是有用的,但它侧重于一种宏观的、境界的提升。而管理科学则是一种标准化、精细化、具体化的操作规范,如果没有管理哲学,管理科学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提升等。
  • 摘要: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儒家思想中智慧、关怀和勇气的美德的能力发展和实施的领导理论(特别是政治领导理论),从感性、思想、意志三个方面论证儒家对人的深层结构的认识,从而引出智仁、智、勇的德性能力。本文解释了这三种美德能力三位一体的构成,还展示了这种政治领导模式如何影响社会的三个层次,即社区、企业和政府。
  • 摘要:儒家的中庸之道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依据其"正—反—中"的思维模式,在管理活动中,既不能片面"厚德",也不能片面"重法",而要"德法兼济";在经营活动中,既不能片面"尚义",也不能片面"求利",而要"义利合一";在领导活动中,既不能片面"立人",也不能片面"为己",而要"立己立人",如此等等.这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摘要: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企业公民与企业家伦理身份,是一个涉及企业的传统与现代,企业与社会、国家、生态环境等复杂关系的现代性话题.只有在与此相关的现代性语境中以一种辩护性、反思性的方法才能深度解读什么是活生生的"企业公民与企业家伦理身份".企业之所以成长为"公民",本质上是企业在现代国家转型与世界急剧变化叠加背景中重塑角色、身份和价值归属感的一种公民性再造.作为企业公民主导型主体的企业家,以"财富英雄"的伦理身份塑造着托起"中国梦"的民族精神.
  • 摘要:顾炎武的管理思想既属于社会学范畴,又属于管理学范畴,故名之曰"社会管理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管理理念;(2)"财足而化行"的社会管理目标;(3)"寓封建之意于士大夫"的社会建设思想;(4)"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府建设思想;(5)"立君为民"的执政理念;(6)"名"、"法"、"礼"兼采并用的综合治理思想.
  • 摘要: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自我修炼围绕着"仁"展开,把基于真性情的"仁"普遍发挥,可达到统一思想的作用.法家的"法"、"术"和"势"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可作为某些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兵家"上下同意"的理念,使组织在思想上统一、在观念上一致.道家的理论运用于学习型组织的自我修炼之中,要意识到组织是发展变化的组织、存在内在矛盾的组织、矛盾双方可以转化的组织.佛家的理论说明,学习型组织的修炼需要认清组织的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本性,各种认识以及建设都是一个离不开条件成熟的过程.
  • 摘要:本文以"邑义"为中心探讨中古佛教的"信仰共同体"的社会慈善功能.在佛教信仰和福田思想的号召下,通过佛教僧尼的教化与影响,中古佛教逐渐形成"社邑"、"邑义"、"法邑"等组织团体.这种信仰共同体营造佛像、窟院,或举行斋会、写经、诵经等行事;同时,也从事修桥补路、造井种树、捐造义冢等慈善救济事业.所以,一些邑义等"信仰共同体"通过组织制度运作,数百乃至上千人参与,从而构成一定意义的"社会共同体".但是,"邑义"这种信仰共同体更容易受到政治等信仰环境的影响.
  • 摘要: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热点,也是最难以解决的管理问题之一.儒家智慧从容展示了现代人本管理难题的解决方法:五伦关系界定角色分工,五常确立处世准则,内圣外王是始于自我管理的合理王道规律.儒家智慧也可以与时俱进地融入到西方自我管理理论中,实现中西合璧,引入儒家道德规范导归正向,因循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管理路径,重新总结当代管理规律,以提升现代管理软实力.
  • 摘要:老子认为,最好的领导者从不玩弄权术,相信组织成员能够自我管理,很少发布命令,默默无闻地引导组织成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事情做成了归功于别人,组织成员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最好的领导者志存高远,不把组织和依附于组织的成员看成是可以随意主宰的私物,组织成员都愿意追随他;最好的领导者知识渊博,思维敏锐,为人谦虚,性格柔韧,不屈服于任何困难.
  • 摘要:本文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和时代精神,从管理学角度对老子《道德经》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四境界说创造性地作出了现代诠释,证明"无为而治"不仅是管理主体的"无为"品格的修养和"无为"与"有为"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而且也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将道家的"无为"哲学智慧贯穿于管理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境界.这种三位一体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框架对于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危机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范畴.《尚书》不仅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政治智慧,而且为当下各种各样的危机管理提供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质的策略思想,尤其是运用舆论导向这一危机管理手段,通过强化引导正面舆论,积极消除反面舆论,适当地利用文化与道德传统形成舆论制约和引导,成功消解社会危机,为科学应对当前的社会风险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 摘要:本文提出,《论语》是一部管理哲学著作,涉及人与组织的系统性组织行为.《论语》中的管理是关于人的管理,主要的管理者群体是君子.《论语》赞成等级性的管理系统,但提倡以德垂范的管理方式,因此对君子的道德修养、职业取向和心理素质等非常重视.《论语》强调管理的精神、伦理和文化,与现代管理学的模式化本质相异.这也是管理哲学与管理学的区别.本文从管理主体、管理者的教育和要求以及《论语》中包含的管理哲学体系三方面来论证了上述观点.论文还对《论语》中"君子"等概念所表示的管理者含义讲行了分析.
  • 摘要:管理行为中首先遇到的是"他者"问题,如何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是管理行为必须面对的问题."推己及人"的方法虽然厚道、朴实,但在管理过程中未必有效.老子提出的"以身观身"的认知模式可以做一个形式化的处理,变成"'以X观X'知识论模式",这样可以拓展管理者的知识视野,并能以恰当分类、模型的方式来处理新问题."以身观身"的认知模式比起"推己及人"的模式更能消除过分从主体出发来推知、理解他者的盲点.
  • 摘要:儒学源远流长.它所关注的内圣外王智慧对现代管理有启发性意义.本文就德性立身与人性化管理、克己复礼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诚信无欺与管理的品质、义以生利与管理的价值、执经达权与中庸管理、以和为贵与协和性管理、"为政以德"与象征性管理、"修己以安人"与管理目标八个方面作了阐述,涉及管理的过程、方法、艺术、目标等诸多方面,希望由此推进源于西方的管理科学与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的融合.
  • 摘要:针对一些人将佛教视为"远避山林"、"不问世事"的偏见与误解,本文试图说明,力尽社会责任,提升人生价值,以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才是佛陀教义的基本精神.本文取现代社会管理的视角,从慈善救济、环境保护与倡导和平三个方面阐释佛教的社会责任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 摘要:儒家很早就提出了责己的要求.孔子认为,严己宽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宽容大度,这样的人才可以远离怨恨.圣贤区别于普通人的重要一点就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责己的前提是不断反省与自检.看到别人的优点,应该努力学习;看到别人的缺陷,则应该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毛病.君子应该慎重对待别人的过失、隐私和旧恶,不轻易揭别人的伤疤.但儒家又并没有放弃对别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还认为,只要是出于善良动机的批评与指责都将有利于别人改正自己的错误.对待别人,应该尽量在其所犯的错误中发现优点和长处;而对待自己,则应该努力在取得的成绩中寻找缺点与不足.但君子责人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为恳求对方改过向善,君子总能够友爱地进行批评与指正.君子责人绝不能走到刻薄而让人伤心、怨恨的地步,而应该首先考虑到别人的承受能力.一旦超出了别人的承受能力,则难以达到劝善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同样,引导人向善,也应该因材施教、有所针对,而不能要求过高,超出了他的力行范围.儒家还提倡一种不责而责、无言而劝人进善的美德.自己具备了某种品格,却并不因此而苛求于别人;自己身上没有的毛病,也不批评别人身上的毛病,这也是一种不言而善的美德.
  • 摘要:在文字的引申义上,"管"为中节之和的礼乐之教,"理"为事物之分理在人伦情理的絮矩之道中得到协调整合.儒家管理思想由此而发展出形式原则和内容原则.形式原则表明管理目标由潜在至显在的构架,内容原则表明管理范围的远近和管理目标的深浅.儒家管理在成人成物上确立和完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最终指向天下管理的至善之境.
  • 摘要:近些年,食品、药品安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儒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人手,重温儒家文化的做人底线,在社会信任系统的转型期,从如何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自身素质人手,突破经济学和西方管理学"理性人"的假设,基于儒家人性可塑的观点,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准,探索实现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企业之间信任的途径,这也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 摘要:和合既是一种互利的状态,也是一种互动的行为."和合"是一项不可或缺但又被管理学界长期忽视的管理职能.规划实施和合管理战略,构建有效的和合体,营造健康有序的和合生态系统,是21世纪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合管理的前提是和合人假设,和合管理的条件是和合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合管理的对象是各利害相关者,和合管理的使命是发现和构建统一的和合主题,和合管理的方式是构建一个融突共赢的和合体,和合管理的活力是双向激励,和合管理的任务是形成和合目标,和合管理的目的是产生和合效应,和合管理的过程是和合营销与和合管理协同运作的过程.
  • 摘要:《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同时也是一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资政治民之书,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科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涵括了组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既济别昔、未济迎新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理念的价值取向,同人于野、柔中大有的思想揭示了现代管理的方法论意义,革故应人、鼎新凝命思想体现了推进改革创新的勇气,涣散以聚、节以制度的思想明确了制度作为管理成效的保证.
  • 摘要:从《武经七书》的论述来看,兵家学者对于战争,从来都不是以侵略、霸道、得利为最终目的.相反,兵家思想中始终贯穿着"道德"这一主线,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发动"义战",彰显正义,维护正道.因此,作为战争的最高领导者——国君而言,必须达到"主不可以无道"、"主不可以无德"的标准,在"为道行德"的过程中加强自我的管理和修养,实现自我的超越.同时,能够做到举用贤才,在用兵过程中做到"将能而君不御",通过约束自身的权力欲,避免对部下妄加干涉,顺势而为,行善政,和天下.当然,在中国的语境下,管理作为一门艺术,从其本质上讲,可谓无时不在,无刻不在。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管理一个企业、社团、家庭,乃至完善自我的修行都是管理哲学中的内容。特别是在今日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背景下,大到各阶层的领导者,小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如何更好地加强自我管理,约束自我言行,回归道德,成就自我,显得非常必要。此外,“高度集权”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民主”氛围日趋高涨的今天,每一个领导者该如何正确处理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兵家学者有关领导者该如何加强自我管理的论述,可以找到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 摘要:彼得·圣吉认为,系统的复杂性表现为动态性复杂和细节性复杂两种,处理这两种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分别是象思维和科学思维.而系统动力学综合了这两种思维,能准确而动态地处理系统的复杂性,为人类处理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思考工具,实现了管理思维方式的创新.象思维是一种东方思维,科学思维是一种西方思维,在管理上,两种思维各有优缺点,依据管理实践融合两种管理思维方式,是人类管理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
  • 摘要:庄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他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深刻的洞见.当时占社会思潮主流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由于庄子思想往往是以儒家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庄子是不关注政治生活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庄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对理想君主应该怎样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臣子如何做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存自身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不论君主还是臣子都要遵循"道"的要求,可以说庄子的政治管理哲学思想还是十分丰富的,庄子政治哲学的君臣之道是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中的重要资源.
  • 摘要: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了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 摘要:借用儒家"以身发财"和"以财发身"的概念,有助于分析近代实业家的创业过程与经营理念.张謇办厂之前的职场资历与科举功名,为他积聚了丰富的官场人脉,使他可以更多地接近行政资源,增加投资的垄断性与特权性,这些堪称有助于他创业的"身份资本".而张謇在办厂过程中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和积极探索,则又意味着他支付了超常的心力与智力,这些可视作他为创业投入的"身心资本".凡此二者,构成了张謇"以身发财"的主要内涵.但张謇创业的主旨却不是为了发财,而是造福社会.考察张謇对发展地方教育和慈善等公益事业的贡献,可以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孔子"以财发身"的遗训.张謇追求社会效应而非经济效用的创业观,是他成为一位著名实业家的重要原因.
  • 摘要:清代由粤东鼎湖山沙门释弘赞在犙编撰的《观音慈林集》,以报双亲恩重为缘起,结集诸多经典中相关观音法义与晋代至清朝相应感应事迹于一体,既有观世音称号、身世与授记的追忆,又有教义般若智慧与观音耳根圆通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功德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等因行果地品类的契理分疏,阐扬了观音大士感威仪慈力和大光明清净慈恩法力,并通过人物个案的感应事例,进一步回向随缘方便、弘法利生的著述愿力.观音大士接引智识阶层与民间信众的大小传统,圆融了观世音菩萨行品格崇拜、法门依持应求与福报功德的现实性诉求,也是中土大乘菩萨救苦救难、契机儒家生育伦理与观音神通信仰等精神特质的灵动注解.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