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二代农民工择偶标准研究——以重庆市第二代农民工为例
【6h】

第二代农民工择偶标准研究——以重庆市第二代农民工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问题提出

1.1研究案例

1.2问题的提出

2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2.1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2.1.1第二代农民工

2.1.2择偶

2.1.3择偶标准

2.2与择偶标准有关的研究

2.2.1对大学生群体择偶标准的研究

2.2.2对城市青年群体择偶标准的研究

2.2.3对征婚青年群体择偶标准的研究

2.2.4对农村青年群体择偶标准的研究

2.2.5择偶标准研究的理论视角

2.3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2.4本研究的意义

2.4.1理论意义

2.4.2实践意义

2.5研究设计

2.5.1研究目的

2.5.2研究方法

3调查与讨论

3.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3.2重庆市第二代农民工择偶标准的现状特征及社会学解释

3.2.1重庆市第二代农民工择偶标准的现状特征

3.2.2基于人的现代化和社会流动理论的解释

3.3重庆市第二代农民工在实际中的择偶困境及社会学解释

3.3.1重庆市第二代农民工在实际中的择偶困境

3.3.2“期望”与“现实”的鸿沟——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断裂理论的解释

4结论与建议

4.1本研究结论

4.2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发现第二代农民工群体在实际的择偶中,很难寻找到与其择偶标准相符的婚配对象,也就是说这个群体的普遍择偶标准所体现出来的择偶期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其“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本文从社会断裂和社会排斥的角度对造成这种“鸿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处于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断裂”,即我们社会当中出现的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尤其是由社会下层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在这个“断裂的社会”里,第二代农民工受到来自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等方面的社会排斥,“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很难实现由传统社会身份向现代社会身份的转变,在普遍遵循社会交换规则的择偶市场里,传统社会身份很难去交换现代社会身份。另外,由于城乡之间出现了观念断裂,第二代农民工的父母仍持有传统择偶观念,主要表现为要求子女去找一个同村的“知根知底”的人作为婚配对象,并用父母的权力对子女施压,这成为制造第二代农民工择偶标准与现实之间“鸿沟”的又一力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