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6h】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一)“汉学”发展源流略考:置身“汉学”广度下的西方《论语》诠释

(二)国内外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的研究综述

一、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视域下的《论语》诠释

(一)奥斯汀“语言现象学”及其言语行为理论

(二)人是礼仪性的存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在《论语》中的开展

二、哲学与思想史:芬格莱特与史华兹的《论语》诠释对比

(一)思想史维度的《论语》:“通见”与“问题意识”

(二)哲学与思想史:同在文化语境不同学科领域下的方法论取异

三、哲学与哲学:芬格莱特与朱熹的《论语》诠释对比

(一)理学建构下的《论语集注》:晓言明经以致通经达理

(二)哲学与哲学:异在文化语境相同学科领域下的方法论取异

四、结语:经典诠释的多重面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进行了分析。《论语》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渊薮。《论语》诠释体现着对圣贤经典的积极认知。地理大发现引发的时代洪流,使得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国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历经僧侣派和学院派的发展阶段,始终对《论语》诠释保持关注。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诠释《论语》,是当代西方哲学与儒家诠释新的结合尝试。史华兹则从思想史维度对《论语》诠释予以关照。对比传统中国学者,则是撷采训诂义理,见微知著,探究圣贤经典的微言大义。朱熹的《论语集注》是此中文本的优良范例。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不仅包括中西方学者内部在方法上的差别,还应置于跨文化、跨哲学视野,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中西方学者之间在《论语》诠释,尤其是方法论上的取异,从而探索出《论语》、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诠释的多种面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