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仅按重力荷载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能力及加固方法试验研究
【6h】

仅按重力荷载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能力及加固方法试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3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2试件与试验装置设计

2.1试件设计与制作

2.1.1考虑重力荷载与六度设防三级抗震试件设计

2.1.2加固试件设计

2.1.3边界条件的处理

2.1.4试件制作

2.1.5试验装置

2.2测试内容

2.2.1主要仪器设备

2.2.2测试内容与仪表布置

2.3加载制度

3主要试验现象描述

3.1试件SC-1

3.1.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1.2钢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1.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3.2试件SC-2

3.2.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2.2纵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2.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3.3试件SC-3

3.3.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3.2钢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3.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3.4试件SC-4

3.4.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4.2钢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4.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3.5试件SC-5

3.5.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5.2钢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5.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3.6试件SC-6

3.6.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6.2钢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4.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3.7试件SC-7

3.7.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7.2钢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7.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3.8试件SC-8

3.8.1加载过程中试件的主要破坏特征

3.8.2钢筋的应变屈服情况

3.8.3滞回曲线及其骨架曲线特征

4试验结果分析

4.1试件破坏特征分析

4.2仅考虑重力荷载构造配筋设计试件与六度设防三级抗震等级构造配筋设计试件抗震性能的比较分析

4.3加固试件的抗震性能

4.4抗剪承载力分析

4.4.1 GBJ10-89计算方法

4.4.2 GB50010-2002计算方法

4.4.3美国ACI318-99规范计算方法

4.4.4试件截面参数及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

4.4.5计算抗剪强度与试件实测极限抗剪承载力的比较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重庆地区是六度抗震设防区。但是,这一地区存在大量未考虑抗震设计的旧有房屋结构。加之三峡库区的蓄水可能会诱发地震,使库内建筑物面临的地震危险性增大。历史上国内外多次地震震害表明六度区的震害十分严重。因而,未考虑抗震设防的结构的抗震性能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这一关键的结构构件在仅按重力荷载设计时和按六度三级抗震设防设计时抗震性能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判别仅按重力荷载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是否具有所期望的抗震能力。如果其抗震能力不足,尤其可能是变形能力不足,则采用外包钢加固方案对其加固,并评估加固效果。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论有: (1)对6根取自常规六层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并分别按重力荷载设计和按六度三级抗震设防设计的框架柱子结构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试验,通过对比,确定这两类柱子在抗震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仅考虑重力荷载设计的构造配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能力明显较差,不能满足六度三级抗震设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变形能力与耗能能力的不足。 (2)针对仅按重力荷载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能力不足这一状况,对2根此类试件进行外包钢抗震加固,再将它们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与前两类试件的试验结果对比,判定加固效果。结果表明,经外包钢加固后的此类柱的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外包钢抗震加固方案是提高仅按重力荷载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加固方案。 此外,文中还讨论了这三类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剪承载能力,借用我国规范GBJ10-89和GB50010-2002及美国规范ACI318-99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得到试件抗剪承载力,并与实测抗剪承载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规范GBJ10-89和GB50010-2002中压弯剪构件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不适合于估算按构造配筋或低配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剪承载力,其计算结果偏大较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