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ASIC3在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6h】

ASIC3在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在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响男性达12%,女性达24%,发病率最髙的为25至55岁之间,具有严重的致残性并导致生产力的丧失。该疾病的特征为单侧搏动性头痛的反复发作且持续4到72小时,并伴有其他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畏光、畏声、畏嗅和疲乏,也可影响精神、感官和运动功能。尽管偏头痛患病率非常髙,但我们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尚不完备。目前多认为可能与疼痛通路调控异常、中枢敏化、皮质兴奋性增髙及神经源性炎症有关。研究发现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是一种与伤害性感受和痛觉过敏密切相关的阳离子通道,广泛表达于外周感觉神经元。其中ASIC3对pH的变化最敏感,近来发现在硬脑膜传入神经上存在大量的ASIC3,给予酸性溶液刺激后可观察到大鼠有偏头痛样行为出现,且给予ASIC3抑制剂可明显减轻这种行为,表明ASIC3可能与偏头痛的触发有关,但在R M中,关于ASIC3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利用R M大鼠模型,探讨ASIC3是否参与R M的病理生理过程。 方法: 1、实验分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 A、假手术组(n=10),硬膜外连续滴注PBS,2μL,共7天。 B、模型组(n=10),硬膜外连续滴注IS,2μL,共7天。 C、模型+溶剂组(n=6),硬膜外连续滴注7天2μ L的IS后,侧脑室给予DMSO,5μL。 D、模型+低剂量抑制剂组,硬膜外连续滴注7天2μ L的IS后,侧脑室注射5pMAPETx2,5μL。 E、模型+髙剂量抑制剂组,硬膜外连续滴注7天2μ L的IS后,侧脑室注射10μMAPETx2,5μ L。 F、模型+低剂量激动剂组,硬膜外连续滴注7天2μL的IS后,侧脑室注射100μMGMQ,5μL。 G、模型+低剂量激动剂组,硬膜外连续滴注7天2μ L的IS后,侧脑室注射200μMGMQ,5μL。 2、硬膜外置管,术后恢复一周,选择伤口未感染,导管通畅的大鼠进行后续实验。硬膜外连续给予PBS或IS,共7天,反复激活硬脑膜传入神经,模拟偏头痛的发作,建立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 3、模型建立后,经侧脑室注射ASIC3的激动剂GM Q或抑制剂APETx2以及溶剂DMSO。使用Von Frey纤维丝痛阈仪测定大鼠面部和后足的机械痛阈,qRT-PCR检测A S IC3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三叉神经脊束尾核(T N C)中ASIC3、CGRP、RAMP1及c-Fos蛋白表达变化和定位情况。 结果: 1、硬膜外多次给予“炎性汤”刺激后,大鼠面部及后足的机械痛阈降低,表明R M模型成功建立。此外,与假手术组比, R M模型组ASIC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髙,CGRP、RAMP1和c-Fos的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加。 2、给予A S IC3抑制剂APETx2后,可以明显改善大鼠面部和后足的痛觉过敏,并降低CGRP、RAMP1和c-Fos的蛋白表达。 3、给予ASIC3激动剂GMQ后,可以明显加重大鼠面部和后足的痛觉过敏,并使CGRP、RAMP1和c-Fos的蛋白表达增加。 结论: 1、利用反复滴注“炎性汤”的方法,观察到大鼠的机械痛阈降低,成功建立了 RM模型。 2、ASIC3在大鼠R M模型上表达明显增加,且可以调控CGRP、RAMP1和c-Fos的表达,提示ASIC3参与了 R M的病理生理过程,成为预防偏头痛进展的潜在治疗靶点。

著录项

  • 作者

    王莎;

  •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 学科 临床检验诊断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力学;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儿科学;
  • 关键词

    反复发作性; 偏头痛; 大鼠模型; 表达;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