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脑中动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6h】

大脑中动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管径阈值调节测量的建立
   第一节不同介质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
   方法: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碘浓度递增的介质A至G;游标卡尺测量血管模型标准内径,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不同介质中,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之间相互关系及它们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
   结果: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 HU,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P=0.01)。
   结论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第二节血管模型管径阈值调节测量与自动测量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用64层螺旋CT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AVA)分别测量血管模型管径,评价两种方法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
   方法:建立9个密度递增的血管模型,置于9种不同密度的介质中;游标卡尺测量血管模型标准内径;CT扫描后图像行VR重组,根据血管模型内CT值调节VR图像显示阈值,进行阈值调节测量血管模型内径,后用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比较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管径大小的差异。
   结果:阈值调节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0.71±0.08 mm,与真实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2.15±0.41 mm,与真实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量的血管模型内径间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
   结论:血管模型管径测量中,阈值调节测量法较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更准确,更能反映真实内径大小。
   第二部分大脑中动脉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第一节正常大脑中动脉M1段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
   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A检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120例,在VR图像上观测MCA-M1段走行及分支类型,测量M1段起始处管径,比较不同侧别、性别管径有无差异。
   结果:120例240侧MCA中,M1段走行分为4型:水平型40.41%(97/240侧),上斜型14.58%(35/240侧),下斜型7.92%(19/240侧),波浪型37.08%(89/240侧);M1段主干分3型:单干型7.91%(19/240侧)、双干型88.75%(213/240侧)、三干型3.33%(8/240侧):M1起始处管径左侧:(1.98±0.44)mm,右侧:(2.05±0.46)mm;男性:(2.01±0.39)mm,女性:(2.03+0.41)mm;管径不存在侧别和性别的差异(P=0.062、0.792)。M1段分支类型除Tanriover N划分八种类型外,另还有ⅡB、ⅡC、ⅣC亚型共3种亚型。发育变异包括窗式变异2例、副大脑中动脉1例、早分叉5例。
   结论:VCTDSA能清楚地显示MCA-M1段血管的解剖和变异,管径正常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第二节阈值调节测量法与常规测量法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阈值调节测量法和常规测量法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评价的准确性。
   方法:应用常规测量和阈值调节测量法对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及一致性,用两种方法测量狭窄处及正常血管管径大小,计算各狭窄处的狭窄率,判定狭窄程度。
   结果: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两种方法对狭窄部位判定有良好一致性,(κ=0.99、0.99),观察者内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κ=0.92、0.89),观察者间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κ=0.98、0.87)。阈值调节测量比常规测量多检出轻中度血管狭窄共9处,分别是M1段轻度狭窄2处,M1段中度狭窄1处,M2段轻度狭窄5处,M2段中度狭窄1处;阂值调节测量优于常规测量((R)阈>(R)常),两种测量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CT血管造影(CTA)测量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阈值调节测量法可减少轻中度狭窄漏诊率,较常规测量更准确反映血管狭窄,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血管狭窄影像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