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周易》经传中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6h】

《周易》经传中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易知易从”的传播思想

2.1 “易知易从”的传播思想概述

2.1.1 “圣人以神道设教”

2.1.2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2.2 “易知易从”传播思想产生的原因

2.2.1 “像其物宜”与《周易》之源

2.2.2 “圣人立象以尽意”与《周易》的思维方式

2.3 “易知易从”传播思想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 “假象寓意”的传播符号系统

3.1 “周易”的“象喻”符号系统介绍

3.1.1 《周易》的符号系统

3.1.2 易经符号、易象与意义群

3.2 《周易》六十四卦符号表意规则介绍

3.2.1 “位”、“时”、“中”的概念

3.2.2 爻位规则的“承”、“乘”、“比”、“应”、“据”

3.2.3 “错卦”、“互卦”、“综卦”

3.2.4 卦序

3.3 《周易》的“象喻”系统的符号学分析

3.4 重新思考“象喻”符号系统的传播学意义

第四章 《周易》传播文本的传播学分析

4.1 《周易》传播文本的分析

4.1.1 《周易》文本内容的特点

4.1.2 《周易》文本的结构、层次和表意

4.2 《周易》“寓理于事”的叙事学分析

4.3 《易传》中的孔子的传播研究

4.4 《周易》文本研究的作用

第五章 《周易》受众观和对影响传播效果的论述

5.1 《周易》的受众群体与受众观

5.1.1 《周易》的受众群体

5.1.2 “道”、“器”之用与“两级传播”

5.1.3 理性、能动和具有行动性的受众

5.2 《周易》中对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的探讨

5.2.1 “兑”的传播状态与传播效果

5.2.2 “善言”、“信言”与说服效果

5.2.3 “易其心而后语”与传播效果

5.2.4 传播者的状态与传播效果

5.3 《周易》的受众观和对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论述的启示

第六章 结语及研究的不足

6.1 结语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向上,结合《周易》“象数”、易理以及义理研究的成果,以传播学的“5W”框架为参考,对《周易》中涉及到的传播思想、传播符号以及传播方式和传播受众及传播效果方面的言辞,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的尝试。对于《周易》经传的传播思想、卦爻符号体系、《周易》经传文本及其受众观和对传播状态及影响传播致效的因素思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发展成型的历史进行了归纳,使研究更加系统化。
  《周易》之所以难以理解,除了语言习惯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外,传播的理念和传播的方式方法与今天的传播形态之间的差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周易》进行解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这门古老文化的理解,也更将有利于它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对今天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周易》的传播理念、方式、方法,离不开对周易成书时代,甚至是形成过程中的社会背景的理解和掌握,而《周易》的这些传播的现象也会从一个侧面,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反映,同时,《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信息,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华夏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创新点是对《周易》经传的系统的传播学解读,内容主要涉及到:一、对于《周易》经传中的“易简易从”的传播思想的解析;二、对于“假象寓意”的卦爻符号的传播学解读;三、对于《周易》的“寓理于事”的文本及文本解读规则的分析;四、对于《周易》经传中体现出来的受众观和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的概括和归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