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在借鉴与反思中的文学批评建设——论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
【6h】

在借鉴与反思中的文学批评建设——论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

代理获取

摘要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重心由思想革命转向政治革命,新文学的话语转换淡化了文学的启蒙主题。经过“五四”时期的开辟建设,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活跃景象。其中,林语堂的文学批评以其鲜明的个人自由主义立场,自成一家。本论文将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的批评实践、思想和风格,探讨他在中国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上的意义和价值。论文试图通过一个历史横断面的研究,联结起林语堂个体发展和整体历史的联系,从而改变仅对林语堂某些文学观念进行研究的现状,建立相对完善的林语堂文学批评思想体系。
  论文的第一章梳理分析林语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林语堂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既颠覆正统的文学观念,又探索了古代文学与“人的文学”的建设的联系。他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梳理出一条新的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探讨了古代文学的新文学资源,接续起新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古代文学也被注入了现代精神的特质。
  论文的第二章着重研究林语堂对外国作家作品的批评。林语堂在批评中注重发掘批评对象所具有的现代精神,张扬个性自由。他的外国文学批评的着力点与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批评探讨“人”的问题,倡导幽默人生观;其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通过评论外国作家作品提倡自由、个性的文学观念;其三,对人性表现的关注。主张文学释放人性表现人性,并从外国文学的人性揭示中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林语堂的外国作家作品批评旨在借鉴外国文学资源,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现代文学,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论文的第三章侧重于探讨林语堂对30年代新文学发展的思考和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在坚守“五四”文学的启蒙立场上,林语堂一面批判30年代当下的文学风气和方兴未艾的革命文学,另一方面反思“五四”新文学任务的未完成。在反思中,他藉由评论周作人,思考了自由知识分子转换启蒙话语时的选择问题。
  论文的第四章在前三章梳理分析林语堂文学批评内容的基础上,对林语堂文学批评的整体思想和风格进行深入探讨。首先,论文从文化人格的独立性、游戏精神和平民审美文化三个方面阐述林语堂的文学批评思想,认为其文化人格的独立性主张个体精神空间的自由独立,强调文学的自由个性;文学艺术的游戏精神主张文学艺术具有超越性,注重文学艺术的审美性,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自由,二者以个体自由为中心而统一在一起;平民审美文化的倡导则将二者的精神内核以平等的方式注入到平民精神里,实现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和谐一体,从而完成“人”的现代化改造。其次,论文探析了林语堂的文学批评风格中的“气”和“味”。认为林语堂让传统的“气”、“味”观念融合了现代精神,强调了“气”、“味”的个体个性自由的色彩,以“气”、“味”为特征的批评风格契合了以个人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批评思想。批评风格对中国传统诗学观念的吸收和转化,显示出林语堂在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中的探索方向。
  论文的结语部分论述在现代化转型的语境下,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他的文学批评立足于个人自由主义,蕴含的人文情怀减少了科学主义泛化带来的弊端;他的文学批评风格和批评文体较好地实现了中国审美思维与西方现代理性逻辑的结合,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林语堂所代表的特殊文化群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上的探索和贡献,给未来研究的方向带来了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