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藏南农牧交错带农牧结合模式的效益分析
【6h】

藏南农牧交错带农牧结合模式的效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要

Benefits of Agriculture and Husbandry Integrated Pattern in the Agro-pastoral Region of Southern Tibet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牧交错带概念界定

1.2.2 农牧结合模式的相关研究

研究内容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山南地区概况

2.1.2 林芝地区概况

2.1.3 两地区农牧业发展现状

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2.3 指标体系构建

2.3.1构建指标体系

2.3.2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

2.4 模型选择

2.4.1 耦合模型选择

2.4.2 土地利用关于效益耦合的数据

结果与分析

3.1 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3.1.1 指标体系构成和无纲化处理

3.1.2主因子和权重

3.2 两种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3 两种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耦合度的分析

第四章讨论

第五章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牧结合是通过有机结合种植业与畜牧业间的各种资源,提高农牧系统综合效益的一种区域发展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农牧交错带。藏南是我国农牧交错带南端的组成部分,已经在长期农牧互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农牧结合模式,其中“牧繁农育”和“农草牧补”两种农牧结合模式最为普遍,但哪一种农牧结合模式的土地利用效益较好,尚需科学研究提供证据。因此,本研究以山南地区“牧繁农育”和林芝地区“农草牧补”两种农牧结合模式为例,通过构建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两种农牧结合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及其耦合度,尝试建立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方法,为藏南农牧交错带更适宜哪种农牧结合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构建了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 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目标层,2个策略层,4个从属层和14个指标层组成。各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农业从业人员0.086、人口密度0.122、农牧民人均收入0.11、中小学学校数0.079、牧业生产总值0.135、农业生产总值0.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105、粮食产量0.117、载畜量0.116、造林面积0.215、迹地更新面积0.201、森林覆盖率0.185、农作物播种面积0.197、育苗面积0.202。 2、分析了两种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发现农草牧补模式效益波动较大,而牧繁农育模式效益相对稳定 2008~2015年期间两种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年际动态,其中“牧繁农育”模式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均呈增加趋势,且相对稳定,说明该模式既能增加农牧民收入,又能逐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农草牧补”模式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相对稳定,但社会经济效益呈波动性增加,说明“牧繁农育”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较“农草牧补”模式具有年际波动小的优点。 3、评价了两种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发现虽然两种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牧繁农育的土地利用效益更接近最协调状态 2008~2015年期间“牧繁农育”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α一直处于45°~47.5°之间,而“农草牧补”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45°~50°之间。虽然两种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牧繁农育”模式土地利用耦合度更接近最协调状态(α值距最协调状态45°的差值幅度相对平稳)。 综合上述,利用构建的农牧结合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牧繁农育”模式能够同时增加牧区和农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农草牧补”模式虽然能增加农区社会经济效益,但生态环境效益增加效果不明显;“牧繁农育”模式更接近最佳协同状态,说明“牧繁农育”模式在藏南农牧交错带中更具有应用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