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社会之维——以审美人类学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6h】

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社会之维——以审美人类学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第一节 美学的危机与审美人类学的兴起

一、美学的危机

二、美学与人类学的遇合

三、走向非西方世界与“人”的重新发现

第二节 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演进

一、审美人类学的先声:维柯、温克尔曼、格罗塞

二、早期人类学家的理论贡献

三、审美人类学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审美人类学的方法论

一、对人类学的方法借鉴:田野调查、民族志、跨文化比较

二、借鉴人类学方法的困境

第二章 美的普遍性和语境性

第一节 从美的本质到审美经验

一、从维特根斯坦到伽达默尔: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二、艺术与美的经验问题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地方性和语境性

一、格尔兹与“地方性”问题的提出

二、从地方性到语境性

第三节 美在语境与审美共通感

一、审美的“共通感”

二、“普遍美”与“语境美”的结合

第三章 审美偏好的社会条件

第一节 审美偏好与社会语境

一、范丹姆对审美偏好普遍性的考察

二、审美偏好的特殊性:两种观念的思考

三、统摄在社会语境之下的审美偏好

第二节 审美偏好的阶层差异

一、趣味:一种概念史的考察

二、阶层差异塑造下的审美偏好

第四章 审美的社会表达机制

第一节 心理、文化和社会:审美表达的三个维度

一、审美感官:审美表达的心理维度

二、可表达与不可表达的美:审美表达的文化与社会维度

第二节 审美表达的制度性因素

一、制度:一个规约审美的概念

二、丹托与迪基:开拓艺术制度问题的先行者

三、社会环境因素与审美制度的生成

结语 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和审美人类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美学领域内新问题的出现,单纯注重内部形式,孤立地看待美的传统研究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众多学者意识到美学研究不能完全将审美对象与其外部环境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维度开始介入美学研究并使得美学研究的方式发生了转向。同时,美学研究的对象也不断扩大,曾被理论界忽视的非西方群体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审美人类学作为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便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审美人类学借鉴了田野调查、民族志研究、语境主义、跨文化视野等人类学的主要研究理论和范式,重视语境性与审美经验的地方性,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不过,审美人类学在关注语境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美的普遍性问题,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实现普遍主义和语境主义的融合。⑵审美偏好关注一个客体在何种因素的作用下被认为是美的,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依然离不开对主体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考察。审美人类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借助对语境问题的思考探究了某种具体审美偏好的形成原因,指出了其普遍性和语境性在审美偏好中相统一并都受社会因素制约的特点。⑶美感的表达包括审美客体的展现和审美主体的鉴赏两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审美人类学从心理、文化与社会三个维度入手,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思考了这一过程。此外,审美人类学另一理论创新之处就是对审美制度问题的关注,它从美所得以生成的社会环境方面讨论了美形成的外部制度性因素,并试图揭示这些规约美的标准如何在实践中运行。⑷当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审美问题越来越与资本因素交织在一起,“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由此来临并为审美人类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话题。审美资本主义关注审美活动、美感表达和资本要素之间的联系,审美人类学注重社会向度,强调语境性的基本研究方法能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当代美学研究的社会转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