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位女传教士在甘新大道沿线社会(1923-1936)——以传教士记录为中心的微观研究
【6h】

三位女传教士在甘新大道沿线社会(1923-1936)——以传教士记录为中心的微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起

二、释题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区域实证研究

二、关于三位女传教士

第三节 史料和文献

一、传教士的个人著述和文章

二、方志和档案

三、他人的记载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微观史的方法

二、以“土壤”比喻下层社会

三、互动范式和异体“植入”的比喻

第五节 区域史概述

第二章 沿甘新大道的人群和社会

第一节 生存空间描述

一、河西走廊西段

二、新疆东部

第二节 风土与人情

一、当地人的性情

二、不幸者的命运

第三节 区域社会内的流动

一、中心和中间市场

二、基层集镇

第三章 传教士进入本地的行动

第一节 本地民众对传教士的反应

一、本地人自己的“世界”

二、民众对传教士的反应

第二节 本土化的接近策略

一、中国式交往

二、地方化策略

第三节 肃州传教站

一、初建的合法性

二、服务功能和角色分析

三、引申解读

第四章 传教士与本地人的跨文化交流

第一节 处境化的布道方式

一、传道讲授

二、跨宗教相遇

第二节 个体的选择

一、传教士本人的感受

二、当地人自身的选择

第五章 传教士身处的地方权力网络

第一节 基层权力与公共资源

一、官、绅、商的共谋

二、宗教权威

第二节 军方与当地社会

一、军队与本地权力代表

二、军方势力与传教士

第三节 一场官司

结语

研究结论

学术收获

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一、传教士三姐妹的著述

二、时人著述

三、今人研究著作

四、今人研究论文

五、网站

中文文献(按成书时间排列)

一、本地史料

二、时人论著、译著

三、今人研究专著、译著

四、今人研究论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文章

二、学术会议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1923-1936年间,三位内地会女传教士(盖群英、冯贵珠、冯贵石)在甘新大道沿线巡回布道、建立传教站,与当地人密切相处、产生对话,并留存了类似人类学者田野调查日记一般详实的大量记载。本文就是以她们的日记、书信、所发表的文章、自述传记等写作文本为主要依据,观察她们眼中的甘新大道沿线社会和人群。另一方面,笔者还注意到同时期很多考察家、探险者所写的西北旅行笔记和回忆录,并将它们与地方史志、本地档案和资料结合互证,同样作为分析、研究该时期甘新区域社会的文献依据。于是,通过对这些中西文文献和多视角的参照、对比,本文的研究选取了偏重该区域下层社会历史的眼光。
  传教士的“在”场,不仅包括她们对当地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表现为她们与当地人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三位女传教士既是观察者,又是行动者。由此,本文以传教士为切入点,将其进入本地社会的过程比喻为异体“植入本地土壤的实验”。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该时期当地多元族群和民众的特性、以及传教士与之形成的关系和互动。
  首先,在甘新大道沿线的多元背景下,当地民众生活和习俗的矛盾之处在于开放和封闭、宽容和执拗、热情和乏味。其次,在二三十年代,当地民众处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其普遍的精神世界缺乏滋养而亟待改变;同时,当地社会也在孕育文化更新的条件及可能。再次,在当地基层地方社会,军方以暴力方式成为绝对的强势力量,而当地官、绅、商和宗教领袖却处于前者与草根民众之间,难以发挥自身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基于此,三位传教士形成了本地化的接近策略和处境化的布道方式。其一,她们利用当地的环境频繁且适当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再通过当地人的好奇心和各种连带关系,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其二,她们积极与本地多元族群及其信仰之间对话,彼此产生影响。其三,传教站属于当地社会的自主团体,不仅具有社会服务功能,还发挥着伦理方面的作用。故而,三位女传教士不仅在甘新大道沿线地区进行着跨文化的交流,而且有可能从地方权力网络的限制中开拓自己的活动空间。
  综上所述,本文以三位传教士的记录为中心,观察、认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甘新大道沿线社会的多种面向。若能将当地社会和民众的实际状况动态地再现于纸上,并以传教士的“异体”角度探索当时这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和当地文化的困境及变数,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贡献之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