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
【6h】

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极端气候事件观测事实的研究

1.3研究进展

1.4科学问题

1.5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参数确定

2.1去趋势波动分析介绍

2.2不同参数s对长程相关指数的影响

2.3用互信息确定参数s算法

2.4理想随机序列验证

2.5理想混沌序列验证

2.6不同长度理想序列验证

2.7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对数据量的要求

2.8本章小结

第三章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和替代数据法确定极端事件阈值

3.1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和替代数据法确定极端事件的阈值算法

3.2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和替代数据法确定极端事件的阈值算法基本思想

3.3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和替代数据法确定极端事件阈值

3.4算法检验-初始序列

3.5算法检验-原始序列去除极值

3.6算法检验-初始序列去除极值

3.7本章小结

附表

第四章使用DFA-S方法对北京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研究

4.1使用DFA-S方法确定北京市近40来极端高温事件的阈值

4.2使用DFA-S方法确定北京市近40来极端低温事件的阈值

4.3使用DFA-S方法确定北京市近40来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

4.4本章小结

附表

第五章基于DFA-S方法及综合指标的极端高温事件研究

5.1极端高温事件阈值

5.3极端高温事件阈值、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比较分析

5.4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次数

5.5极端高温事件综合指标

5.6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

5.7极端高温事件累计极端温度的年际变化

5.8极端高温事件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

5.9极端高温事件综合指标的年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5.10极端高温事件的极端温度与全球海温的奇异值分解

5.11本章小结

第六章基于DFA-S及综合指标的极端低温事件研究

6.1极端低温事件阈值

6.2极端低温事件阈值有效性检验

6.3极端低温事件阈值、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比较分析

6.4极端低温事件发生次数

6.5极端低温事件综合指标

6.6极端低温事件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

6.7极端低温事件极端温度的年际变化

6.8极端低温事件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

6.9极端低温事件综合指标的年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6.10极端低温事件的综合指标与全球海温的奇异值分解

6.11本章小结

第七章基于DFA-S及综合指标的极端降水事件研究

7.1极端降水事件阈值

7.2极端降水事件阈值有效性检验

7.3极端降水事件阈值、雨日平均降水量和雨日数的比较分析

7.4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次数

7.5极端降水事件综合指标

7.6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

7.7极端降水事件极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7.8极端降水事件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

7.9极端降水事件综合指标的年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7.10极端降水事件综合指标与全球海温的奇异值分解

7.11本章小结

第八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8.1全文总结

8.2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录:博士研究生期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极端气候事件及其衍生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越来越严重,因此对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评价、预警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关于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重点主要为: 1、能否检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变化? 2、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是否异常? 3、通过什么方式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4、能否提供证据把观测到的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联系?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针对“通过什么方式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和“能否提供证据把观测到的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联系?”这两个问题。 对于“通过什么方式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而言,对于极端事件认识上最初的或是最基本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极端事件的定义,目前国际上最多见的极端事件定义是采用百分位值阈值法,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即定义不统一、样本量要求不确定和结论不唯一。对于“能否提供证据把观测到的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联系?”这一问题,目前主要研究各种极端事件或极端气候指数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但单个特征只包含了极端事件某一个方面的信息,而不包含极端事件的整体信息,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极端事件的变化特征。 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使用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方法和替代数据法相结合的思路,得到一种新的、具有物理背景的、统一定义的确定极端事件阈值的方法:DFA-S方法,明确指出了极端事件和非极端事件之间的临界值,同时给出了本方法所需要的数据量即采样长度,得到的阈值是确定的、唯一的;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将阈值、平均极端高温度数与阈值的差值和极端高温发生次数综合起来,从可预报性的角度给出了极端事件综合指标的定义。本文工作为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基于信息论基本原理,采用符号分析的方法计算互信息函数,确定DFA方法中参数s的选取,这一算法完全基于数据本身,从而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而且当序列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同一系统,使用本算法得到的结果是稳定的。互信息函数算法也可以判断所研究序列的长度是否符合计算DFA指数的要求,判断某一长度的序列是否适用于DFA方法。 (2)使用将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方法和替代数据法相结合的思路,寻找一个临界值,在小于该临界值的数据点位置不变时,对大于该临界值的数据点,无论这些数据点彼此之间的位置如何变化,对整个序列的DFA指数无影响,认为该临界值为阈值,将其称为DFA-S算法。通过理想数据和实际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检验,验证了DFA-S方法的有效性。 (3)将阈值看作是速度模:平均极端高温度数与阈值的差值作为温度模;极端高温发生次数视为温度梯度模,将阈值、平均极端高温度数与阈值的差值和极端高温发生次数综合起来,从可预报性的角度给出了极端事件综合指标的定义。 (4)使用DFA-S算法得到了中国1961-2000年间,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分析了它们的区域分布特征;基于得到的阈值,分析了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降水事件1961-2000年间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分析了其气候背景和可能的影响因子;进一步得到衡量中国1961-2000年来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的综合指标,按其值将各类极端事件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为检测和预警提供指导。 (5)将中国165站1961-2000年的极端高温、低温和降水事件的年综合指标的标准化场作为变量场,利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极端高温、低温和降水事件综合指标的年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重点分析了前四个空间分布模态及其时间变化。进一步得到影响中国极端高温、低温和降水事件综合指标的夏季海温异常关键区和冬季海温关键区,采用SVD分析方法,研究了海温异常对中国极端高温、低温和降水事综合指标异常的影响。 对于实际资料的分析部分,为了显示方便,本文中所有涉及到温度、降水数值的图示,如无特殊说明,真实值均为图示值乘以0.1。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