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在突围中行走——论王安忆创作的三次转变
【6h】

在突围中行走——论王安忆创作的三次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视野突围与理性寻根

第一节 国际比会与视域拓展

第二节 理性寻根与经验整合

第三节 人生困境与“仁义”救赎

第二章 精神重建与市井突围

第一节 “文学上海”的集体建构

第二节 精神探索与心灵叩问

第三节 长恨之思与市井突围

第三章 双重困境之下的行走

第一节 双重困境下的王安忆

第二节 从城市到乡村的跋涉

第三节 从《富萍》看上海移民

第四章 海派文学的拓展与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王安忆20多年来的创作历程经历了三次转折。本文主要研究王安忆三次转变、转变原因及其意义。王安忆在多年的创作中,一直保持着不断生长的状态,第一次转变以《小鲍庄》为标志,在国内寻根文学思潮、国际笔会以及自省等内外因素的推动下,从早期倾诉个人独语的情感阶段,转向对人类命运的探索。这次转变使王安忆站在世界文化语境的立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衰微进行了反思。第二次转变是在“文学上海”集体建构的文化氛围里引发的作者对有关虚无、孤独、漂泊、欲望等人生命题的精神探索。这次转变以《长恨歌》为标志,这一阶段,王安忆转向了对市民日常审美生活与上海精神的挖掘,力图从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与生活精神,从而实现对历史与人生、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的超越。20世纪90年代末始,王安忆转向了对乡村的书写,这是她的第三次创作转变,以《富萍》和《上种红菱下种藕》为标志,在自身写作的圜囿与上海现代城市文明逐渐衰微的双重困境中她将视角转向乡村,从乡村发现生命的活力。在本文中通过与传统海派创作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王安忆在有关上海的书写、人性思考层面、日常生活的叙事立场这三个方面对传统海派文学的内涵有所突围与超越,实现了真正的书写者的作家理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