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
【6h】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阐释学作为哲学理论被应用于探究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而盛行于西方世界。阐释学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传统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伽达默尔把文学翻译的过程视为阐释的过程。他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阐释学三大哲学原则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启迪,并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想要阐释必须先“理解”,因为任何类型的翻译都涉及到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伽达默尔认为译者受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理解”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他将其称为“理解的历史性”。理解的历史性就使得原文本作者和译者有着各自的视域。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本作者的视域与译者的视域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不同时代的译者带着自己的视域去理解和翻译同一个文学作品时,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译本。因此,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对文学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具有普通文学的特征,而且也有自身的显著特色。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不但要考虑儿童读者的文化背景、认知特点、阅读习惯,而且还要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文本的内容尽可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夏洛的网》是儿童文学作品中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儿童的喜爱。本文在伽达默尔阐释学三原则指导下从以下方面分析研究:1)分析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给译者带来的影响;2)从视域融合角度出发对两译本在词汇、修辞和句法这三个层面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3)效果历史主要是从两位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进行实例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译者在翻译文本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个人经历、文化和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有意识误读,使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增补原文中的不确定因素,赋予了译文新的含义,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无意识误读使译者曲解了原文本中的某些内容或是重新创造了与原文本不同理解的翻译;2)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除了要结合自己对原文本的理解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将自己的视域同原文本作者的视域进行融合,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进去。要做到译者、原文本作者、目的语读者这三者视域完全融合是可能的;3)由于两位译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所以两个中译本在语言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本研究将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原则运用到了儿童文学翻译中,分析同一文本产生不同译本的原因,探讨了其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为译者能翻译出儿童所喜爱的更多的文学作品提供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