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位贴敷加针刺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
【6h】

穴位贴敷加针刺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腹腔镜的认识

一、设备

二、基本操作

三、腹腔镜的适应症

四、手术的并发症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一、定义

二、术后胃肠动力障碍包括

三、发病机理

四、治疗措施

第三节 中医对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概括

一、病因病机

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疗程

三、不良反应及解决办法

四、疗效评定与观察

第三节 结果处理与分析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二、临床疗效观察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一、目前本病的临床研究现状

二、脾阳虚证的临床特点

三、穴位贴敷治疗本病的机理

四、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

五、疗效的分析

六、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观察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利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穴位贴敷结合针刺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中医治疗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优效方案。 方法: 1.选取60例术前辨证为脾阳虚证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穴位贴敷结合针刺)和对照组(针刺治疗)。 2.治疗方法:治疗组先用吴茱萸粉和生姜水调至粘稠状,制成1cm*1cm*1cm的药饼,贴敷于神阙穴、双(胃俞、膈俞、脾俞),贴敷时间为3小时。穴位贴敷治疗结束后进行针刺操作,针刺穴位:足三里、上巨虚、太冲、三阴交(均双侧),深度10mm-30mm,得气后留针20min。对照组仅做针刺处理,针刺处方及操作同治疗组。 3.观察的指标: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并利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Prince-henry和尼莫地平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腹胀、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进行评价。 结果: 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构成、身高、体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治疗前症状积分等各方面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提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资料方面具有同质性,均衡可比。 2.治疗后比较 (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通过对治疗前后总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术后胃肠道的功能,有一定疗效。 (2)治疗后组间比较 ①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经组间t检验,治疗组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术后排气、排便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②治疗后恶心、腹胀、腹痛等症状积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后治疗组在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积分比较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有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3)总体疗效比较 经尼莫地平法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21人,有效7人;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17人,有效12人。经秩和检验Z=-2.553,p=0.011<0.05,提示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穴位贴敷结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法对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均有一定疗效,其中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法在改善术后患者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术后排气排便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提示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有利于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缩短了术后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各项症状改善较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