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研究——以窣堵坡、支提堂为例
【6h】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研究——以窣堵坡、支提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汉英词汇对照表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1.2.1 东南亚文化圈

1.2.2 空间界定

1.2.3 时间界定

1.2.4 建筑类型的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体系

1.4.1 内容体系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2.1 海上贸易:文化接触与宗教传播

2.2 村社制度:宗教和宗教建筑移植的基础

2.3 本土信仰:宗教及宗教建筑融汇的土壤

2.4 神王合一:宗教及宗教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力

2.5 稻作文明:宗教建筑空间性质和装饰意义的源泉

本章小节

注释

第三章 印度宗教、建筑的影响以及在东南亚的嬗变

3.1 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及其建筑概说

3.1.1 婆罗门教及其建筑

3.1.2 佛教及其建筑

3.1.3 印度教及其建筑

3.2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3.2.1 婆罗门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3.2.2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3.2.3 印度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3.3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本土化后的特点

3.4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对印度宗教建筑的吸收与嬗变

3.4.1 支提堂

3.4.2 窣堵坡

本章小节

注释

第四章 模仿中的探索——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早期

4.1 骠国的建筑

4.2 扶南及真腊前期的建筑

4.2.1 扶南时期的建筑

4.2.2 真腊前期的建筑

4.3 占婆的早期建筑

4.4 堕罗钵底的建筑

4.5 马来半岛(现泰国南部)的早期建筑

4.6 爪哇的早期建筑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创造中的成长——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成熟期

5.1 中爪哇时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

5.1.1 中爪哇时期的社会、宗教背景

5.1.2 中爪哇坎蒂的特征

5.1.3 中爪哇坎蒂的分期及风格

5.2 占婆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盛期

5.2.1 卡兰的特征

5.2.2 占婆宗教建筑的总体布局

5.2.3 占婆佛教—印度教建筑盛期的分期及风格

5.3 吴哥时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

5.3.1 吴哥早期建筑风格(公元9~11世纪)

5.3.2 吴哥古典期的建筑风格(公元11~13世纪)

5.4 蒲甘王朝的佛教—印度教建筑

5.4.1 蒲甘的社会、宗教背景

5.4.2 蒲甘的拱及拱顶技术

5.4.3 蒲甘支提堂(Gu)的主要特征

5.4.4 蒲甘支提堂的分期及风格

5.4.5 蒲甘的塔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发展后的分殊——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后期

6.1 占婆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衰落期

6.1.1 美山Al和平定风格间的过渡

6.1.2 平定风格

6.1.3 晚期风格

6.2 东爪哇时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

6.2.1 谏义里王朝的坎蒂

6.2.2 新诃沙里王朝的坎蒂

6.2.3 满者伯夷王朝的坎蒂

6.2.4 巴厘岛宗教建筑

6.2.5 东爪哇坎蒂的特征

6.3 泰国的佛教建筑

6.3.1 泰国的社会、宗教背景

6.3.2 泰国的斋滴和普朗

6.3.3 泰国佛寺的维罕及包特

6.4 老挝的佛教建筑

6.4.1 老挝的社会、宗教背景

6.4.2 老挝寺庙的辛牟(Sim,大殿)

6.4.3 老挝的佛塔——That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语汇及艺术特质

7.1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语汇

7.1.1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平面语汇

7.1.2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的立面语汇

7.1.3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方位语汇

7.1.4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装修、装饰语汇

7.2 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艺术特质

7.2.1 世界之柱与中心意象

7.2.2 神王崇拜与超人尺度

7.2.3 自力平等与超序空间

7.2.4 生殖崇拜与繁缛装饰

7.2.5 循环轮回与变动不居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为对象,通过对东南亚各国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调研和分析,在建筑、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综合运用建筑历史、社会学、建筑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阶段地对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形制和组织的特点、手法等进行研究,不仅研究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要素--建筑单体的风格形制,而且还研究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探讨不同时期的建筑之间、东南亚内部各古国的建筑之间,东南亚建筑与外部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构起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历史发展的总框架。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佛教.印度教建筑背后蕴含的丰富象征意味,提取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艺术特质,从而把握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设计的内在机制。共分六部份进行论述:
   在第二章中,从经济、社会、信仰、政治、文化等多层面探讨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指出,在东南亚那些经过本土化的外来宗教,不但拥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经济力量,深深地渗透到东南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使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获得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其具有了一贯的、稳定的发展演变特点,并将东南亚的不同地区纳入到相同的建筑文化圈里。
   第三章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教义,相应的宗教建筑兴起、发展的过程,理清了这几种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指明它们在新环境中所形成的混合性特点,以及在这种“混合”性宗教基础上所产生的新建筑形式--佛教-印度教建筑,并概述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在吸收印度宗教建筑艺术过程中的嬗变情况和发展脉络,为此后分阶段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第四章从平面布局、立面形制、建筑装饰等方面讨论了东南亚早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包括缅甸骠国建筑;柬埔寨扶南、前真腊时期的建筑;越南南部占婆早期的建筑;泰国堕罗钵底时期的建筑;马来西亚以及爪哇的早期建筑。分析了东南亚早期建筑与印度建筑、锡兰建筑间的联系,剖析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宗教义理。肯定了印度宗教建筑在早期对东南亚的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指出东南亚人民并非一味的照搬,而是自发地融入本土的造型艺术和自己对外来宗教的理解,改变着外来建筑的形制,并找出一些在早期便已出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母题。
   第五章在东南亚社会历史、宗教变迁的基础上,结合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断代,分历史阶段地对中爪哇、占婆、吴哥、蒲甘的佛教-印度教建筑形制和组织的特点等进行研究,刻画出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区域化过程和动态特征,总结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理清了不同地区佛教-印度教建筑间的共性与个性。此外,还对一些重要建筑进行详细剖析,分析其蕴含的宗教义理。提出可识别的各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此期演变完成,成就本民族经典的建筑表达。
   在第六章中选取四个国家的建筑进行分析,其中占婆晚期和东爪哇的建筑代表了日薄西山的印度教-佛教建筑,泰国、老挝的小乘佛教建筑则代表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的一种新变体。通过对后期佛教-印度教建筑及其社会的分析,表明国力的衰弱使后期的佛教-印度教建筑走向衰落,但本土化的理念却坚持了下来,建筑也因宗教的演变而在空间、形制、装饰上发生变化。而新兴的小乘佛教国家奉行朴素、独居的理念,因此寺庙规模变小,建筑形制也因宗教仪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极具特色的木构支提堂逐渐取代砖构、石构的圣殿。然而新建筑的创作从平面布局到建筑形制、装饰主题都深受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影响,反映了佛教-印度教建筑的特色,但由于建筑材料的改换,锡兰建筑形制的引入,以及自身对各种优秀元素的创造性吸收,使建筑整体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七章是对第四至第六章所展现的建筑文化的提炼,概括了东南亚佛教一印度教建筑平面、立面、方位和装饰的一般性特点,剖析了这些形制背后蕴含的深刻宗教、哲学义理,阐明这些建筑特点都是东南亚天地人神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并在此基础总结了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强调中心意象(小乘佛教建筑以超序格局取代)、喜好超大尺度、展现生命律动的艺术特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