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
【6h】

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腧穴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

1.单纯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2.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3.热敏灸配合其它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4.热敏灸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第二章 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meta分析目的

2.meta分析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评价对象的确定

2.3 数据提取

2.4 文献质量与偏倚评价

2.5 统计学处理

2.6 敏感性分析

3.meta分析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文献的偏倚评价

3.3 结局指标分析

3.4 敏感性分析

3.5 亚组分析:热敏灸组VS常规针刺组meta分析

3.6 不良反应及处理

4.结果分析

5.局限与展望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疗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设计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不良反应的记录

1.7 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

2.1 病例完成情况

2.2 一般资料比较

2.3 40分法评定结果

2.4 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2.5 电生理检查结果

2.6 不良反应及处理

3.讨论

3.1 腧穴的选择依据

3.2 评价系统的选择依据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本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背景: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临床上以贝尔面瘫多见,属中医“口僻(Oblique Mouth)”范畴,亦称“吊线风”、“口眼斜”,系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神经疾病。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在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多数患者若及时治疗,临床康复效果较好,但亦有部分患者因错失最佳治疗时间,或由于治疗措施不当,或患病部位较深,虽经积极治疗,但仍留有较严重的面神经损伤症状,常被称之为顽固性面瘫,或为“难治性面瘫”、“重症面瘫”等。目前,治疗难治性面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即至少经过1个月治疗后,未出现明显治疗进展,就基本认定是属于难治性面瘫的范畴。
  多数难治性面瘫患者都是至少采用一种方法治疗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病情迁延不愈,采用传统针刺法往往难以奏效。临床上不少医家使用常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如温针灸、回旋灸、隔姜灸、温和灸和热敏灸等,据报道隔姜灸和热敏灸治疗的愈显率较高。隔姜灸综合了姜和灸的双重作用,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效,作用比一般艾灸强,二者相配可以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迟缓不收的症状,从而改善面部神经营养状况,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复。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20余年的研究表明,由于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的要求,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传统灸法有大幅度提高。
  目前对于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判断主要以面神经功能分级为主,如H-B分级、40分法和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来判断,这些疗效判断仅依靠临床体征而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因而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神经电生理监测是指监测神经系统完整性的手段,对神经阻滞及脱髓鞘极为敏感,不仅能判断损伤的程度及范围,并能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为治疗面神经炎提供更好的客观定量检查方法。临床常用的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面肌电图(EMG)、面神经电图(EnoG)和瞬目反射(BR)等项目,是通过神经纤维对电刺激的反应来完成的,常用波幅和潜伏期来表达。本研究引进了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结合40分法、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热敏灸和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别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腧穴热敏灸与常规针刺配合隔姜灸两种治疗方案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比较上述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提供有效治疗方案,优化医疗资源。
  方法:
  时间和地点:本临床试验于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针灸科完成。
  试验者来源: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康复科和中医科收集病例,严格掌握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55例病例,随机分为常规针刺配合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和常规针刺配合隔姜灸组(隔姜灸组),其中热敏灸组28例,隔姜灸组27例。
  试验者资料:共55例患者参加了本次试验,热敏灸组28例,隔姜灸组27例,其中隔姜灸组2例患者中途退出,此2例不做统计学分析。最后收集了完整病例53例,热敏灸组28例,隔姜灸组25例,包含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31天,最长半年。其中热敏灸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左侧面瘫19例,右侧9例,平均年龄42.96±13.76岁,平均病程66.43±33.53天,症状积分12.20±.6.83;隔姜灸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左侧面瘫16例,右侧9例,平均年龄39.70±14.21岁,平均病程67.59±36.47天,症状积分12.45±5.17。两组之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部位及症状积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试验过程:采用40分法、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及瞬目反射、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等电生理检查评价疗效。治疗过程如下:(1)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甲钴胺分散片0.5mg po tid,服用至治疗结束。(2)隔姜灸组:先常规针刺,出针后进行隔姜灸。①常规针刺:主穴:阳白、太阳、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牵正、翳风、合谷。配穴:根据临床症状可加减运用风池、外关、关冲、足三里、气海、阳陵泉、攒竹、迎香、水沟、承浆、太冲。操作:合谷取健侧,足三里取双侧,其余穴均取患侧。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透刺,颊车、地仓互相透刺,太阳透睛明,迎香透印堂,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水沟向患侧斜刺,其余腧穴均直刺。足三里行补法,其余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②隔姜灸组:穴位:患侧阳白、地仓、颧髎、太阳、下关、颊车、翳风。操作:出针后,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cm的姜片,并用针在姜片穿刺数孔。将细艾绒搓成高和底直径均为1cm左右的圆锥形艾炷置于姜片上,把姜片放在上述7个穴位上并从顶端点燃施灸,以患者自觉施灸部位有灼热感为度。当灼热度过强时应将姜片稍稍提起,使之离开皮肤,旋即放下或加一薄姜片,再行灸治,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每穴5-7壮。疗程: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共治疗6个疗程。(3)热敏灸组:先常规针刺,在留针期间找热敏腧穴,出针后对最敏感的两个热敏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①常规针刺:同隔姜灸组。②热敏灸:在面瘫热敏高发穴位患侧太阳、阳白、下关、颧髎、地仓、颊车、翳风逐一探查,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化现象,该探查穴点为热敏化腧穴。选取最敏感的两个穴位并用色笔标记,再对这两个穴位进行悬灸,每隔5 min掸灰并调整艾条与皮肤距离,保持足够热度,以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感觉等腧穴热敏化现象为标准,待热敏感消失停灸。疗程同隔姜灸组。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结果:
  第一,40分法评定结果:热敏灸组和隔姜灸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为12.20±.6.83/12.45±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别为31.00±.6.34/22.61±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高(P<0.05)。
  第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定结果:热敏灸组和隔姜灸组的有效率为92.86%和8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热敏灸组和隔姜灸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5%和44%,经x2检验,热敏灸组愈显率明显高于隔姜组(x2=5.306,P=0.021)。
  第三,瞬目反射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R异常率均为100%,治疗后两组患者BR异常率仍为100%,但异常情况有改善。同时,热敏灸组中有11例患者潜伏期延长,治疗后患侧与健侧R1、R2、R2'潜伏期之差均小于治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6.5、9.1,P值均小于0.01);隔姜灸组中同样有11例潜伏期延长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R1、R2、R2'潜伏期之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8.3、5.7,P值均小于0.01)。
  第四,神经电图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异常率均为100%,都以波幅降低为主要表现,但53例患者潜伏期均正常。治疗后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下降比较治疗前稍下降,但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五,肌电图检查结果:热敏灸组和隔姜灸组治疗前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异常率分别为53.7%/60.7%、56%/64%,治疗后分别为17.9%/25%、36%/40%,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异常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x2值为7.78/7.29,P<0.05),而隔姜灸组治疗前后异常率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第一,热敏灸组和隔姜灸组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均有确切疗效,但热敏灸组临床疗效优于隔姜灸组;第二,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检查对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敏感,且敏感性优于肌电图;第三,两组患者治疗后瞬目反射和肌电图改善与临床症状恢复基本同步,而神经电图恢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