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腰椎后路手术的近期疗效对照研究
【6h】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腰椎后路手术的近期疗效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2.2 术前处理、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2.3随访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2.4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比较

3.3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

3.4两组术前、术后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及优良率比较

3.5两组术前、术后骶棘肌力分级比较

3.6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中测量椎旁肌间隙距后正中线的距离

第4章 讨论

4.1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评估的时间和方法

4.2两组术式的比较与选择

4.3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4.4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4.5椎旁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的分析

4.6骶棘肌力分级的临床意义、测定方法与注意事项

4.7本研究的优点与创新、不足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5.1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治疗效果,提出关于骶棘肌力的观点,以期为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粤北人民医院骨二科所行腰椎后路手术的病例,筛选其中符合腰椎退行性疾病且有神经压迫症状及腰椎不稳、腰椎滑脱需行减压内固定或多节段(2个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者34例,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39-63岁,病程3-60月,随访时间5–18月;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6-69岁,病程2-60月,随访时间3–24月。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2.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评分标准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12月腰背痛评分,计算术后3月、术后12月评分优良率;3.根据自行制定的骶棘肌力测定标准测定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12月骶棘肌力。统计学处理上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1.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相比,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相仿(P>0.05);术中出血量少,且前者(最大1100ml,最小242ml)与后者(最大1500ml,最小300ml)相比明显减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少,且前者(最大350ml,最小83ml)与后者(最大565ml,最小140ml)相比明显减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前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评分及优良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12月腰背痛评分及优良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腰背痛评分更优(P<0.05),两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术前骶棘肌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12月骶棘肌力均较术前改善,但术后3月、术后12月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骶棘肌力较传统入路组的更优(P<0.05)。
  结论:
  1.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相仿,但前者经自然肌间隙入路可直接暴露小关节及减压部位,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
  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同样可达经传统入路手术效果,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恢复更快,腰背痛发生率低。
  3.骶棘肌力分级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情、疗效评估上有指导意义,可作为腰椎后路手术对椎旁肌所受损伤及功能恢复的评估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