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SEA的空腔结构声学建模与吸声降噪优化研究
【6h】

基于SEA的空腔结构声学建模与吸声降噪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腔结构SEA声学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空腔结构噪声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空腔结构吸声降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正交优化与混料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2.5 空腔结构噪声有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1 引言

2.2 空腔结构的灵敏度分析

2.2.1 结构子系统的灵敏度分析

2.2.2 空腔子系统灵敏度分析

2.3 子系统参数的频域响应曲面设计

2.4 子系统划分及建模

2.5 本章小结

3.1 引言

3.2 空腔结构声辐射模型

3.3 声源控制降噪优化

3.4 吸声降噪正交优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4.1 引言

4.2 均匀混料吸声优化设计

4.2.1 以频带声压级控制为目标的吸声材料均匀混料设计

4.2.2 以吸声系数为目标的全频带的均匀混料设计

4.3 叠层混料吸声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料吸声材料特性实验研究

5.1 吸声测试原理

5.2 吸声测试系统与试件

5.3 实验方法及步骤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步骤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2 叠层顺序分析

5.4.3 总厚度分析

5.4.4 配比分析

5.4.5 仿真试验优化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国家专利

展开▼

摘要

空腔结构作为汽车、列车等交通工具的舱室和人体的主要接触区域,其噪声的大小与人的乘坐舒适性密切相关,舱室的声学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其腔内噪声大小。因此,研究空腔结构的声学建模、低噪声设计及优化方法,控制舱室内噪声,对于改善乘员的乘坐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本文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法(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简称SEA)、正交优化理论及混料优化设计方法,在声腔结构的声学建模、降噪优化及吸声材料混料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其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
  针对声腔结构统计能量分析模型中的下限频率偏高的问题,提出声腔结构参数模态数灵敏度分析方法,推导空腔结构子系统模态数灵敏度数学模型,计算子系统的模态数对其厚度、面积、材料密度和空腔体积的一阶灵敏度。运用响应曲面设计法判断各因子对模态数的显著性,通过响应优化器求解目标响应条件下各因子的取值范围,建立能够初步满足中频噪声预测的空腔结构SEA模型。从而通过建模实现统计能量分析频率下限的拓展,为空腔结构中频噪声的预测提供一种新途径。
  建立空腔结构的声辐射功率模型和SEA仿真模型,通过设置多组仿真试验计算分析激励源位置、数量及特性对声腔结构振动与声学特性的影响,得到多源激励条件下的显著激励源,并通过单源或多源控制的方法实现声源降噪优化。运用正交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设计空腔结构吸声降噪的因素水平及正交优化表,并基于VA One软件所建模型对因素水平的不同组合进行仿真计算与优化,得到腔内评价点的总声压级及主要峰值频率的最优组合,为有效进行空腔结构噪声的控制提供依据。
  提出混料吸声设计的概念和类型,建立混料吸声的SEA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研究聚酯、泡沫塑料、铸造泡沫、聚氨酯、三聚氰胺五种泡沫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针对均匀混料吸声材料,对比不同特性的吸声材料混料组合吸声性能的优越性,探讨以评价点声压级为控制目标和以吸声材料特性为目标的吸声材料混料优化设计方法,得到满足降噪要求的多种吸声材料混料最优配比。研究叠层混料吸声材料的田口设计方法,运用信噪比和均值分析判断不同控制因子在相应频段中的重要性,得到叠层混料吸声最优组合,为通过优化设计实现满足降噪需求的高性能吸声材料提供新的方法。
  应用B&K3560C声学测试系统及阻抗管测试系统,开展叠层混料吸声材料吸声特性的试验研究,验证吸声材料叠层混料优化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