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灾难性新闻摄影伦理的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与东日本大地震为例
【6h】

灾难性新闻摄影伦理的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与东日本大地震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从地震摄影图片看中日两国新闻伦理差异

2.1 两国新闻摄影图片的统计分析

2.1.1 样本来源与理论依据

2.1.2 图片分类统计及分析

2.2 比较研究两国摄影图片的内容侧重点

2.2.1 中国新闻摄影重视救灾宣传但缺乏人文关怀

2.2.2 日本新闻摄影重民生考量但缺乏展现国家力量

第三章 中日新闻摄影报道的伦理观念差异

3.1 新闻摄影伦理观念的缺失刺痛受民众心灵

3.1.1 反复采访拍摄造成持续伤害

3.1.2 为选择最佳角度和时机阻碍灾难救援

3.1.3 片面追求惨烈效果给读者造成心理不适

3.2 新闻摄影展现国家力量是安暖民众的强心剂

3.2.1 新闻摄影展现国人的自强与拼搏

3.2.2 新闻摄影展现国人的心手相连

3.3 中日近年来历次重灾中新闻摄影理念的进步

3.3.1 日本伦理进步

3.3.2 中国伦理进步

第四章 历史文化政治因素对中日新闻摄影理念的影响

4.1 政治因素

4.1.1 中国封建统治与摄影业

4.1.2 日本明治维新与其摄影业的发展

4.2 历史文化因素

4.2.1 儒家文化与新生事物的矛盾

4.2.2 日本民族文化与摄影术

第五章 共同视角下的新闻摄影伦理研究

5.1 新闻专业主义下的伦理道德困境

5.1.1 新闻摄影功能及摄影记者解读

5.1.2 角色冲突与记者的职业精神

5.1.3 舆论意见对摄影记者的影响

5.1.4 紧急事件与主体意识

5.1.5 灾难摄影伦理的解读范式

5.2 灾难性突发事件新闻摄影与图片编辑

5.2.1 摄影记者要准确把握现场

5.2.2 图片编辑:合理选择处理各类图片

5.3 凝固瞬间的伦理解读

5.3.1 形象瞬间的永恒

5.3.2 决定性瞬间的意义

第六章 新闻摄影在新时代应赋予的新内涵

6.1 和谐社会中的新闻摄影与人

6.1.1 以被摄对象为本

6.1.2 以摄影者和图片编辑为本

6.1.3 以读者为本

6.2 新闻摄影的韧性精神和与尊重国家差异

6.2.1 韧性精神的内涵

6.2.2 压力来源、承受与应对

6.2.3 中日地震摄影体现的韧性精神

6.3 新伦理观与摄影实务探究

6.3.1 新伦理观下新闻摄影伦理事件的规避

6.3.2 新伦理观下的新闻摄影实务探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地理位置临近,历史文化传统接近,又都是地震等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多发国家,近年两国相继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大地震,新闻媒体作为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对这两次灾难进行了全面报道。新闻摄和历史发展情况的课题中,不失为上佳的着眼点。
   两国虽然有诸多相近之处,但近代以来整个新闻业的发展影作为媒介给读者直观视觉印象的重要手段,在比较两国新闻业现状却大相径庭,尤其在新闻理念上,在对待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摄影报道上(以中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和日本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为例)的的伦理观念上尤为值得关注。
   本文通过对两国地震摄影图片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两国摄影图片内容的侧重点,从侧重点分析两国新闻摄影不同的伦理考量。主要不同就是中国媒体重视地震的救援宣传,而日本媒体则侧重于大众视角的人文关怀,可谓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不足之处。然后从这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和表述中国和日本新闻摄影伦理在地震中的差异表现,及其所引起的影响,并客观分下两国经历过频繁灾难后新闻摄影伦理的进步。
   中日两国产生摄影伦理差异的原因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从政治、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解释了中日两国新闻摄影发展进程的不同,不同的大环境导致了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差异。
   以两国的两种视角分析比较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归于新闻摄影这一个大行业的共同视角之下需要坚持的共同的道德原则。从新闻专业主义下摄影记者的职业要求,从突发事件的拍摄方法与原则,从新闻摄影瞬间形象性和决定性瞬间的伦理考量这三个共同视角下研究整个新闻摄影行业需要注意的一些伦理问题,尤其是针对以地震灾难为代表的突发事件上。
   时代不断前行,灾难却又时而发生,在面对一次一次的悲天悯人的灾难时,新闻摄影理念的发展要何去何从?具体到两国的新闻伦理观上,理应顺势而为,遵从国情,遵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出新闻摄影的人情味和多层意义。对于新伦理观下的人的研究,违背伦理事件的规避,新闻摄影在新伦理观下的“韧性精神”的内涵,以及新闻摄影实务要有哪些新发展,本文在最后一章着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