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政府绩效公众评议机制研究——以F市“百人评议机关”活动为例
【6h】

地方政府绩效公众评议机制研究——以F市“百人评议机关”活动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框架(见图1-1)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政府绩效

2.1.2 政府绩效评估

2.1.3 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

2.1.4 公众评议机制

2.2 理论基础:公民参与理论

2.2.1 公民参与的内涵

2.2.2 公民参与的价值

2.2.3 公民参与的限制因素

2.3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

2.3.1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

2.3.2 公民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中的地位

2.4 理论分析框架:公众评议机制的影响因素图(图2-2)

2.4.1 评议的主体和范围

2.4.2 评议的程序

2.4.3 评议的方式

2.4.4 评议的内容和对象

2.4.5 评议的制度

第三章 地方政府绩效公众评议机制的功能障碍

3.1 我国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活动的整体观察

3.2 地方政府绩效公众评议机制有效运行的阻碍因素分析

3.2.1 评议主体的知识能力、参与范围有限

3.2.2 评议程序的随意性

3.2.3 评议方式粗放单一

3.2.4 评议的技术障碍

3.2.5 评议的制度缺失

3.3 实证研究:F市“百人评议机关”活动

3.3.1 背景介绍

3.3.2“百人评议机关”的评议要素及过程

3.3.3 案例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 策略选择:地方政府绩效公众评议机制的优化

4.1 评议主体的确定和范围的拓展

4.1.1 激民愿--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

4.1.2 使民能--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4.1.3 公众参与规模的控制与代表的选择

4.1.4 逐步实现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4.2 明确和规范公众评议的程序

4.2.1 科学规范公众评议的基本程序

4.2.2 解决公众参与程序的开放性与透明度

4.3 拓展和创新公众评议的方式

4.3.1 根据评议主体和评议对象的特点选择评议方式

4.3.2 拓展和创新公众评议方式方法

4.4 科学设计评议内容与合理分类评议对象

4.4.1 评议指标的科学设计

4.4.2 评议对象的科学分组分类

4.5 保障公众评议的制度供给

4.5.1 立法规范公众参与的角色、方式和程序

4.5.2 保障公开透明评议的监督机制

4.5.3 建立健全评议申诉制度

4.5.4 构建积极互动的评议回应机制

4.5.5 科学构建评议结果使用制度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变化,公民民主意识的逐渐增强,政府公共事务治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政府被赋予了更多地吸纳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责任,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在这种发展趋势的推动下,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广泛引入公众参与。我国于1998年开始相继在各地掀起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活动的热潮,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但由于理论研究和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各地的评议实践效果欠佳。因此,探讨这种评议模式遭遇困境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思考以指导、规范各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本文首先以国内外大规模兴起的公众评议政府实践为背景,在公民参与理论视阈下,对公众评议模式的相关概念、基本内涵作出界定,并据此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通过对全国公众评议实践的整体观察,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分析这种评议模式在实践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并以F市“百人评议机关”活动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本文从评议的主体和范围、评议的程序、评议的方式、评议的内容和对象、评议制度供给五个方面对如何优化公众评议机制提出策略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