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苷肌肽结合甲钴胺治疗大鼠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病的效果研究
【6h】

脑苷肌肽结合甲钴胺治疗大鼠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病的效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有机磷农药中毒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 induced delayedneuropathy,OPIDN)是农药中毒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影响中枢及外周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病理改变为轴突变性、降解或脱落。本文以建立乐果诱导的迟发性神经病的大鼠模型为基础,观察其神经电生理及形态学特点并探讨脑苷肌肽结合甲钴胺对OPIDN的治疗效果。
   方法:
   1.动物模型的建立:所有SD大鼠适应性喂养。随机挑选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造模大鼠予一次性腹腔注射乐果乳油,剂量为300mg/kg,染毒后记录大鼠急性中毒症并每天观察大鼠健康情况。在第染毒第3-4周时大鼠出现了步态蹒跚,重心后移降低,有的后肢完全瘫痪。选取5只症状相似的染毒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分别进行摆尾温度阈值、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测定,染毒大鼠与正常大鼠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大鼠体征判断OPIDN大鼠造模成功。
   2.分组及药物干预:造模成功后,从存活的大鼠中选取出症状相似的染毒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钴胺(维生素B12)常规治疗组、结合治疗组(脑苷肌肽结合甲钴胺治疗),每组20只。常规治疗组大鼠每日以甲钴胺片0.25mg双蒸水配制成的溶液灌胃,结合治疗组除上述溶液灌胃,同时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0.25ml每日2次肌肉注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的双蒸水灌胃。
   3.摆尾温度阈值测定:药物治疗4周后将各组鼠尾浸入水中约2 cm,当水温增高而尾摆动并露出水面时记录水温,此时水温为摆尾温度阈值(TTT)。此项检测反映了末梢神经感觉的灵敏度。
   4.神经电生理测定:药物干预4周后,各组SD大鼠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固定于平板上,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采用单极针电极近神经法测定各组大鼠尾神经电生理指标。方法:将用于刺激的电极阴极置于大鼠尾神经的根部远端,阳极置于近端,两者距离1 cm;把用于记录的电极放置在鼠尾尖的近端,使其距离刺激电极的阴极14cm,参考电极于鼠尾尖的远端放置,距离记录电极1 cm;在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之间放置地线,逐步加大刺激的强度(4~8 mA),记录最大的神经动作电位,并记录波幅(AMP)及潜伏期(LAT),根据公式:运动传导速度(MCV,m/s)=两刺激点距离(mm)/潜伏期(ms);感觉传导速度(SCV,m/s)=刺激点-记录点距离(mm)/潜伏期(ms)计算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
   5.形态学检测:完成神经电生理指标测定后,10%水合氯醛腹膜内麻醉大鼠,取腓肠肌,4%多聚甲醛固定24 h。0.01 M PBS洗12h,梯度酒精脱水,每步2h,二甲苯透明,常规光镜样品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变性坏死情况。
   结果:
   1.一般状况:
   大鼠中毒约5分钟后首先表现为肌束颤动,站立不稳,之后可见呼吸急促,口鼻的分泌物增加,爬行不稳。当实验进行到第2周大鼠步态欠平稳明显显现出来,表现为肢体活动的减少,后肢力弱。随时间进展,症状越来越明显,第3-4周时伏地双足之间距离增大,步态蹒跚,有些双腿已支撑不起身体,甚至后肢会完全瘫痪。
   2.TTT检测造模后染毒大鼠TTT(52.15±1.45℃)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大鼠(40.12±1.02℃)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结合治疗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大鼠摆尾温度阈值均较以前降低,且常规治疗组(48.44±0.60℃)、结合治疗组(45.44±0.81℃)与模型组(50.72±1.19℃)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神经电生理检测造模后染毒组大鼠运动传导速度(MCV:12.06±0.52 m/s)、及波幅(AMP1.07±0.04 mv);感觉传导速度(SCV:15.32±0.37 m/s)及波幅(AMP6.74±0.61μv),与正常组比较(MCV:16.12±0.44 m/s及AMP:2.35±0.05 mv);(SCV:21.04±0.81 m/s及MP:6.74±0.61μv)均降低(P<0.05),证实造模成功。
   药物治疗4周后,常规治疗组(MCV:14.26±0.35 m/s及AMP:1.71±0.04mv);(SCV:17.48±0.89 m/s及AMP:9.06±0.27μv);结合治疗组(MCV:15.44±0.48 m/s及AMP:1.83±0.07mv);(SCV:18.28±0.77 m/s及AMP:10.40±0.37μv)与模型组比较(MCV:13.06±0.62m/s及AMP:1.27±0.02mv);(SCV:18.28±0.77 m/s及AMP:10.40±0.37μv),MCV、SCV、AMP均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结合治疗组间MCV、SCV、AM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大剂量维生素B12与脑苷肌肽结合维生素B12治疗对OPIDN大鼠周围神经病变MCV、SCV、AMP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使减慢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提高,且脑苷肌肽结合甲钴胺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4.形态学改变
   造模后光镜下可见散在肌纤维萎缩甚至坏死,肌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4周后治疗组肌肉变性坏死面积小于模型组,脑苷肌肽结合治疗组变性部分所占面积小于常规治疗组。
   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可确定神经损害是否存在,为诊断OPIND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脑苷肌肽结合甲钴胺对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病较好治疗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