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简要探讨——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6h】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简要探讨——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概况

二、区域性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情况

三、各行各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与相关成果

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的看法和意见

第三章 研究区的选择及技术路线

一、以市辖区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研究区域及技术路线

三、研究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选取情况

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简要探讨

一、全要素的测算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探讨

三、测算中的不足和误差原因

第五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的选取及基本介绍

二、武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误差分析

三、武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原因探讨

四、武汉城市圈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情况及原因总结

五、武汉城市圈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当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呈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经济发展质量备受质疑,经济效率高低难以估量,由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是除劳动和资本外的影响产出的要素之和,是新古典派系中用来衡量经济增长和纯技术进步的一个指标,它的计算方法很多,但是各有优劣,经过排除,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进行计算。
  在研究区的选取上,本文以城市市辖区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个,第一,各个城市下辖的县和县级市数目上各不相同;第二,各个城市间的下辖县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城市市辖区是城市的最核心的所在,取市辖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
  在指标的选取上,产出指标采用GDP,并除以GDP平减指数算出实际GDP;劳动力指标采用的是从业人员数目;资本指标采用资本存量,而由于该指标没有现成的数据,所以通过对比国内学者的测算方法优劣,最终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旧率和基期资本存量这4个指标进行计算得到资本存量数据。然后,对指标的选取产生的误差进行了解释说明,在数据选取上有几个问题,第一,1992和1993年的GDP没有,2009年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自广东省起大范围缺失,其余部分城市部分数据缺失,我采用的办法是对缺失数据相邻年份的数据求算术平均数或者几何平均数;第二,由于部分城市是由县级市升级而成的,或者是某些年份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出现异常数据;第三,不同年鉴或者同一年鉴的不同版本在同一年份的相同指标上数据不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部分数据的选取导致的异常数据,在计算分析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异常数据替换成0,以便减小误差。
  本文在研究学习以及总结之前学者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索罗残差法对1991-2010年间中国215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测算,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简要探讨。此外,对于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进行简单评估,第一,索罗模型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为索罗余值即为生产函数的误差项,但是,不是所有导致产出增加的因素都是能带来技术上的突破,索罗余值包含过于广泛,并不能真正反映技术上的前进度,特别是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索罗模型造成的误差势必更加明显;第二,在统计数据的选用方面的不完善之处及部分数据的缺失将会加大误差;第三,从GDP来说,用来代表产出,按中国的国情应该是虚高的,而资本存量指标中的折旧所有城市都用5%显然是不合理的,用从业人员表示劳动力的投入度量值,应该不甚准确。
  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从地域位置的角度分析了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区不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整体来看,呈现下跌走势,如果进行一下简单排列,那么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来说,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老工业区、中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从时间序列上看,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有涨有落且涨少跌多的姿态。从城市规模来看,大城市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比小城市强出不少,但是并不是严格的正相关,中间应有一个最佳城市比例的问题存在。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我们发现两点问题,一是武汉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好过其余城市,证明了大城市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优势;二是目前中国城市圈的问题重重:圈内城市不合作、只顾自身利益无大局观念、合作观念不强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下跌,技术提升不明显。
  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上来说,国家在战略层面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由东向西转移,在维持大城市经济规模的同时,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投入。对学者来说,应该把从事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学者有效的组织起来相互交流,从而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进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