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模式研究——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6h】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模式研究——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章 我国开发区概念界定及其发展历程

第二章 我国开发区主要的行政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外开发区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启示

第四章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模式改进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批准和创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开发区。从纵向历史进程来看,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特区模仿、全面建设、清理整顿、平稳发展四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对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作出明确规定,各开发区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工业园区和我国经济特区的建区经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综合分析,目前主要有准政府的管委会行政管理模式、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模式、开发区管委会和行政区管理合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企业法人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特色行政管理模式等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有可归为三种基本模式,准政府、行政区划、开发区管委会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都属于政府主导型的;企业法人式管理模式属于企业主导型的行政管理模式;而苏州工业园区等一些地方特色模式则可归为政企混合型的行政管理模式。
   国外开发区的开创和建设起步较早,从农业手工业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开发区的雏形,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作为经济开发区的主要形式,在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二战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建立和发展一些以本国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型的“内生型”经济开发区,而新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外生型”经济开发区。国外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开发区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载体地位,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明显减少。政企分开使开发区的管理机构能够把管理重点更多的放在园区环境的营造上,进一步凸显了企业的竞争主体、创新主体地位。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把管理程序制度化、透明化。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中长期方向和定位是“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开发区特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建立初期,冲破了当时的计划管制、意识形态等禁区,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理念以及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功能转化,开发区管委会的功能也开始多元化,并从准政府向行政区体制转化。由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未尽到责任,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管委会被迫承担了太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开发区在“路径依赖”惯性作用下,渐渐向传统管理体制复归。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河南省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是郑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点产业园区,是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开发区管委会基本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格局。一些替代原来政府工作的中介机构逐步健全起来,一些公共事业也进行了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制度,企业改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得到了全面推进。开发区借鉴西方先进国家政府服务理念,推行一站式服务;实行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在线服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推行服务承诺制。这都有效地弥补了中部地区内陆省份的地缘和海外人脉资源的不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蓝图的绘制和实现中部崛起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积累。
   本文从我国开发区的概念界定入手,通过分析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现行开发区的几种管理模式及其比较,论证了开发区现行体制中的困境和问题,在国外和国内管理模式基础上,对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希冀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