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玉米自交系齐319对弯孢霉叶斑病抗性遗传研究及抗性QTL鉴定
【6h】

玉米自交系齐319对弯孢霉叶斑病抗性遗传研究及抗性QTL鉴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研究进展

1.1.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1.1.2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

1.1.3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症状表现

1.1.4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1.1.5 品种抗病性及其与发病之间的关系

1.1.6 玉米对弯孢霉叶斑病抗性遗传机制

1.2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1.2.1 分子标记技术

1.2.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1.2.3 玉米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1.3 QTL定位

1.3.1 数量性状

1.3.2 QTL定位的方法

1.3.3 抗病QTL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齐319抗性遗传模型分析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齐319抗弯孢霉叶斑病的QTL研究

3.2.1 供试材料

3.2.2 引物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2.4 主要试剂的配置

3.2.5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

3.2.6 抗感池的构建

3.2.7 PCR扩增

3.2.8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 结果与分析

4.1 齐319抗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遗传分析

4.1.1 抗性鉴定分析

4.1.2 抗性遗传模型分析

4.2 齐319抗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主效QTL鉴定

4.2.1 玉米全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4.2.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4.2.3 齐319抗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主效QTL的鉴定

4.2.4 群体基因型组成及标记位点偏分离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齐319抗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遗传模型分析

5.2 齐319抗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主效QTL鉴定

5.3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5.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玉米(Zea mays)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已上升到所有作物的第一位,在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是我国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淮、华北、东北等玉米产区。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提早干枯,可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目前,该病在我国的发生正逐年加重,已严重威胁到玉米的安全生产。国内外学者主要对该病的发病规律、防治方法、抗性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其抗性遗传方面的报道较少。因此,弄清玉米对该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构建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和定位相关性状QTL对玉米抗弯孢霉叶斑病抗性品种的培育和改良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以昌7-2×齐319组合的P1、P2、 F1、F2四个世代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四个世代的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并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以F2代为作图群体,构建该组合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并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玉米自交系齐319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征,苗期遗传模型为E-2,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成株期的抗性遗传模型为E-3模型,即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2)齐319苗期控制弯孢霉叶斑病抗性的两对主基因均存在负向的部分显性作用,这是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成株期抗性的两对主基因间只存在加性效应,不存在显性效应;苗期和成株期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14%、83.9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44%、13.21%。
  (3)采用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遗传作图和QTL分析,最终构建了包含3条染色体、31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总长度为548.30 cM,平均图距为17.69 cM,符合QTL定位对图谱的基本要求。然后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F2代进行抗性QTL扫描,获得1个与抗弯孢霉叶斑病相关的主效QTL,该主效QTL位于玉米第7条染色体上的umc1134-phi116区间内,加性效应值为0.0227,显性效应值为3.255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4.19%。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