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AIV H9分离株的免疫原性、细胞培养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6h】

河南省AIV H9分离株的免疫原性、细胞培养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禽流感概述

2 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情况

3 禽流感病原学研究进展

3.1 禽流感的分类及亚型

3.2 禽流感的形态特征及理化特性

3.3 禽流感的培养特性

3.4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4 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1 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4.2 禽流感病毒HA、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4.3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

5 细胞培养禽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引言

试验一 河南部分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交叉免疫攻毒保护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分离结果

2.2 LH11、ZZ11两个分离株的RT-PCR结果

2.2 病毒HA效价及EID50测定结果

2.3 HI抗体测定结果

2.4 流行毒株间的交叉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二 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株在MDCK细胞上的培养特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维持液中TPCK-胰酶含量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MDCK上增殖的影响

2.2 病毒培养维持液中小牛血清(FBS)含量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MDCK上增殖的影响

2.3 接种病毒含量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MDCK上增殖的影响

2.4 病毒在细胞中吸附时间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滴度的影响

2.5 H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连续传代的HA滴度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三 H9亚型禽流感病毒胚毒和细胞毒HA基因和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4株毒和ZZ11株毒的4个代次细胞毒的HA、NA基因片段RT-PCR扩增结果

2.2 4株毒和ZZ11株毒的4代细胞毒HA、NA基因片段RT-PCR产物胶回收纯化结果

2.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

2.4 HA、NA基因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2.5 系统进化树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4株河南分离株HA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

附录二 4株河南分离株NA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

附录三 ZZ11株毒的胚毒和细胞毒HA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

附录四 ZZ11株毒的胚毒和细胞毒NA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

展开▼

摘要

自禽流感发现以来,该病在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给世界的养禽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来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对养禽业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解河南H9亚型的免疫原性、细胞培养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以下研究。
  于2011年用SPF鸡胚从河南漯河、郑州市疑似感染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料中分离出2株病毒,通过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方法进行鉴定,确定为AIV H9亚型;用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分离的2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别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SPF鸡,然后再用上述4株病毒对免疫鸡群进行交叉攻毒,测定其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出2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用2001年分离毒株所制备出的灭活疫苗免疫鸡后,试验鸡体内抗H9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均明显上升,平均HI效价均为11 log2,不同毒株所诱导产生的HI抗体效价存在一定的差异;2001年的分离株对目前的流行毒株仍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且,同一地区的保护率更高。
  将H9亚型禽流感病毒接种于MDCK细胞,通过血凝效价检测,对其维持液中胰酶浓度、血清浓度、吸附时间、接种量、培养时间以及传代次数等条件进行比较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病毒接种量为胚毒的10-1稀释,吸附时间为90min,维持液中血清浓度为0,胰酶浓度为1.01μg/mL,在MDCK细胞上培养72h时病毒的血凝滴度最高可达到7 log2;分离自漯河的两株毒只能在MDCK细胞上传代3次,之后血凝效价为0,而分离自郑州的两株毒可在MDCK细胞上连续传代十次以上,ZZ11株在MDCK细胞上传代45次后还可以继续传代。
  通过对4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HA、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LH11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片段为1707bp,最大ORF全长为1518bp,位置为190-1707位核苷酸,编码505个氨基酸,其余3个毒株及ZZ11株细胞培养毒的HA基因片段均为1742bp,ORF位置均为34-1716位核苷酸,全长为1683bp,均编码560个氨基酸。4毒株的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5%~98.8%、93.3%~97.9%。 ZZ01、ZZ11、LH11株NA基因片段均为1469bp,LH01株的为1470 bp,ORF位置均为20-1420位核苷酸,全长为1401bp,均编码466个氨基酸。4株毒的N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3.4%~99.7%、93.6%~99.4%。4株河南分离株在HA裂解位点处存在2种氨基酸排列顺序,分别为PSRSSR↓GLF和PV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特征。4株河南分离株的HA基因受体结合位点除234位外,其余7个位点均一致,其中109位、161位、163位、191位、202位、203位的这6个受体结合位点与4个代表的一致;在198位,4个分离株与CK/BJ/1/94代表株的一致,为V;CK/HK/G9/97、CK/HK/G23/97这两个代表株的一致,为A; DK/HK/Y280/97代表株的为T。所有分离株226位氨基酸为G,说明均为禽源禽流感病毒,而郑州分离株的234位为L,呈现出了人流感受体结合特性。漯河分离株的HA基因LH11株有5个糖基化位点,LH01株有7个糖基化位点;而郑州分离株的糖基化位点均为8个,其中315位氨基酸突变为S使其在该处增加了一位糖基化位点,漯河分离株该位氨基酸为P。4个分离株NA茎部均存在第62、63、64位氨基酸I、T、E的缺失导致了第61位糖基化位点的缺失。漯河分离株NA基因由于45位氨基酸突变为L,而代表株为P,所以此处增加了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郑州分离株由于264位氨基酸突变为N,而代表株为H,所以此处增加了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ZZ11株由于368位氨基酸突变为N,而代表株为K或E,所以此处增加了一个潜在糖基化位点,ZZ01株由于402为氨基酸突变为S,而代表株为N,导致该处糖基化位点缺失。
  通过对ZZ11株与其4代细胞毒的HA、NA基因进行分析,ZZ11株胚毒与细胞毒的HA基因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3%~99.6%、98.8%~99.3%,NA基因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99.9%、99.1%~99.8%。核苷酸同源性为99.3%,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8.8%以上,说明其在MDCK细胞上的传代非常稳定。
  HA、NA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与HA基因进化关系最近的为DK/HK/Y280/97株,属于欧亚谱系中的Y280群系;与NA基因进化关系最近的也为DK/HK/Y280/97株。
  这些结果为河南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及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